昆明国资委严正声明,网传《昆明城投专家会议纪要》不实,如何看待此谣言?
全局真相只会比这个纪要里提到的那些窟窿更严重。
其实MMT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当年搞出这些烂摊子的人也知道MMT能解决这些问题,最终MMT会兜底,所以肆无忌惮的搞出这些烂摊子,就等着最后MMT出来收拾烂摊子。
但他们没算到最后掌控MMT水龙头的人和他们不是一伙的。
现在掌握MMT的人想得是先解决了他们这伙搞出烂摊子始作俑者祭旗立威威慑后来人,然后再打开MMT水龙头解决烂摊子。
某个正部降职成一级主任科员退休的正是一个榜样。
大老板还是很宽容的,以前的屌氛围把大多数人都异化了,现在老实认错吐出来不该拿的,给留个善终,不然就。
作者:王大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2731493/answer/30432164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明明疫情已经过去,为什么经济和就业却越来越不好了,比有疫情时还差?
1.这是个经济问题:为什么放开防疫了经济还是这么不景气,评论区怎么都在纠结二阳?二阳的症状很轻康复也快,不构成什么威胁。
2.目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宽松状态,那问题肯定出在别的地方。
3.理由很简单,2022年大幅加码的防控严重恶化了普通人的收入,就业和预期,还损害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房子跌价,同时国内居民部门杠杠率很高)。消费需求恶化。
你问房子跌价和消费的关系?
资产缩水会抑制消费行为。
消费下降后,随之企业利润下滑,导致后者削减成本,而企业的成本开支又是其他成员的收入,引发恶性循环,下图就是证明。即使放开,居民和企业没钱缺信心的问题还在。至于什么时候恢复,没人知道。
4.在这种情况下(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包括降息在内的货币政策其实没有什么用(居民更愿意还钱去杠杠而不是借钱),直接发钱效果会好一些。不过在中国这不可能。
5.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怎么样?可能会有超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如果没有,不惜不景气也要化债(这很大程度上是件好事),那建议部分资产去中国化,比如你买了A股的基金,可以将部分仓位换到纳斯达克或者印度主题基金上去。
我们这代人存不下钱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上一代人也曾是舍得花的。
找到一份九十年代杭州市民的收入和消费统计数据: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3826642/answer/30599428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93年为例:杭州城镇居民人均进账3525元、花出去3183元。在没有分期和消费贷的年代,90%的收入都花出去了。要知道去年这个全国数据是66.5%。今天很多小胖友老觉得自己中了消费主义的毒,我看未必有自己爹妈当年玩得花。从93年到98年,杭州市民的收入翻番,消费性支出也翻番,占比一直稳定在85%以上。其中增长超同期增速的消费有:水产,从93年的174元到98年的510元;酒和饮料,从77元到182元;在外用餐,从215元到475元;设备用品(电子家电大类),从292元到752元;娱乐文教,从251元到892元。商品细项可以看出这种“狂飙”:电饭锅,90年每百户有30.5个,98年到82.3个;彩色电视,每百户62.5台到133.67台;组合音响,1台到24台;录像机,5.5部到40.3部;照相机,36.5部到62.6部;空调,从0.5部到81.67部。这是六年里的消费增长,这才叫买买买。他们当年为什么敢疯狂消费?99年的《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里这么回顾到:八十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而且几乎是同步增长,既没有教育、住房等大额的预期开支,也没有医疗、下岗等后顾之忧,这有利于居民的即期消费,并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跟风、攀比、齐步走的同步消费。我小时候,家里有一部八十年代的红灯牌收音机: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3826642/answer/30599428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图,我记忆里家里那部还要大点)有一次和我爸闲聊,我爸说这玩意当年小一百块,花了他两个月工资。我到今天也不可能有这种消费魄力。想想亲戚家里的小霸王学习机。那玩意92年时就两百多一台,而那年的城镇单位年平均工资才2711元。现在身处停滞期的人,可能已经忘了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关键词:经济过热、消费和投资过快增长。那老一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钱的?九十年代末期。援引周小川09年《关于储蓄率问题的若干观察与分析》:到90年代以后,中国实施了养老、住房、医疗体制等改革,改变了原有的“铁饭碗”制度,企业不再直接负担工人的养老、住房等支出。但由于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有效建立,这一方面迫使居民要更多地承担各类长期性支出,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劳工工资成本的真实化进程是渐进的,企业储蓄上升,也并未相应地承担社会保障体系的责任。事实上企业并未将成本扭曲形成的超高利润转移为工人的养老、医疗和保险等,这使企业储蓄显著上升。说白了,普通人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政府甩给了企业;但企业只管就业,还要用高强度劳动来换;于是多数人只能到市场上找教育、医疗、住房;然而这三者都高度市场化。特别是住房的土地财政和医疗的莆田系,地方和企业一起磨刀霍霍。大量公共服务,政府的角色从“提供廉价供给”转为“我也要收一笔”。于是普通人的预防性储蓄迅速走高。
上一代真正的存钱意识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的。所以,我觉得“小胖友不如上一代能存钱”,未必。17年日本的《消费者白皮书》,在20至29岁的年轻人里,有近七成表示最想把钱用于“储蓄”,是所有年龄层中选择存钱占比最高的人群。那年日本的活期利率是0.001%,存100万一年利息只有10日元,但不妨碍创下1053万亿日元商业银行存款的新高。中低增速和人口老龄化已成定局,再考虑咱这的社保完善度,估计也就三五年内,日本那种靠穷活拼命存钱的“潮流”也会在咱这蔚然成风。搞不好那时的热搜标题就是:这届年轻人真能存。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3826642/answer/30599428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