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称手机沉迷催生乡村新问题少年,「上万留守儿童中近七成看短视频,1/3 玩游戏」,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谢邀。
不救根茎、只修花枝。
人户分离,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
我国这样的人有5.04亿。
其中明确是跨省、跨市分离的,有3.85亿。
这是根茎问题。说白了,吃饭不洗碗,喝酒不买单。又要人口集中的竞争效率,又不想要高密度的社会治理成本。年轻时旺盛的打工之魂,要了;老了伤了病了的成本、子女入学成本、收益较低的市政服务成本,请带回老家。于是一边是投资在政策引导下的集中,进而导致就业集中;一边是公共服务资源严格按户籍划分,特别是从小学到高考的受教育权。这是留守儿童的土壤。照15年联合国儿基会的数据,农村留守儿童4051万人;城镇也好不到哪去,留守儿童2826万人。二元制已经从城乡二元“进化”到大城二元。基层自救也有过,例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6663166/answer/29197364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几乎无入学门槛(证明是子女就行)、收费低廉(每个学期三四百元)、办校成本靠自筹和捐款。很快迎来批量关停。北京06年关了30多所,11年又关了30多所,前后涉及2万多学生。理由是“无办学资质”(06年时需要150万元申报)和“无200米跑道”。其实北京直到前年还在关停农民工子弟学校,因为要取缔“无五证就读”(包括暂住证、在京居住证、在京务工证)的学生。而上海,曾经是“高地”:08年到13年,上海启动“纳民教育”(外地流动儿童纳入本地民办体系),把01年时上海的519所类农民工子弟学校整编为162所“纳民”学校。那时上海拿出民办教育补贴的一半,来补贴纳民教育,在国内教育界被视为教育公平的先锋。14年,上海开始“住房控人、教育控人、厂房控人”;18年,上海逐步退出纳民方向。关停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理由,咱是驳不了的。“黑校”、消防隐患、教师资质、学生餐的食品安全等等,你拿这些角度去挑只有一块黑板的学校的毛病,肯定能暴击。但事实原因就是俩:一是要开发、要地;二是减少长期治理成本。因为这些孩子没有本地升学的资格,最后也就中职中专。与其等他们留在大城里、到十五六岁后开始挂念大城的大学,不如让他们早点回去。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6663166/answer/29197364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6663166/answer/29197364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基层努力失效后,留守儿童彻底无解。而且叠加农村中小学关停集中潮后,问题更明显:村小的老师有力气管你,因为老师也住这,搞不好见过每个娃的爷爷奶奶;镇小的老师懒得管你,你上学都得走一小时。于是更进一步刺激了集中到镇县的寄宿制学校,成为衡中毛坦厂们的土壤。当然,现在不用纠结了。照《我国乡村人口变动趋势及其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一文,我国乡村的总和生育率,2020年时已经降到了1.54。那年总和生育率高过2的,只有贵州广西西藏宁夏;高过1.8的,只有甘肃青海广东海南。留守儿童问题,用另一种方法解决了。大概是为了完成“防青少年沉迷”的KPI,有人把目光转到了留守儿童。哥,早干嘛去了。而且就算从亡羊补牢的角度,留守儿童要关注的也不是手机沉迷。中科院13年到15年对几个省的婴幼儿做过调查:0到3岁,有一半存在认知和语言发展滞后。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对话、数数、表达。正常标准,这个比例应该在15%以下。留守儿童缺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是教育。特别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尤其缺长期陪伴互动。因为“与人互动”,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老人能提供的互动比较有限(质量一般也不高,太偏指令),最好是父母,有指令也有亲密关系。实在不行,多配老师,降低师生比,能代偿一部分。您现在不是都没有嘛…所以不是“手机让留守儿童沉迷”,而是“留守儿童的互动需求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无法满足”,最后不得不沉迷手机。整个系统的锅都扔给手机来背,小小手机实在是受宠若惊了。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如何看待全球最大的另类资管公司黑石集团正式宣布违约?
先问是不是,再问怎么看。另外援引其他人的回答,至少标注出处。
顺便diss下那个 @金重 ,他那回答完全暴露了他对基本的金融知识都一窍不通。
恒大也好,雷曼也好,之所以捅出那么大窟窿,除了资产负债表规模大,还有个问题是杠杆率过高,所以底层资产出点问题就很容易资不抵债最后被迫进入清算环节。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房地产公司,资产负债率90%,那杠杠倍数就是1/(1-0.9)=10倍,假定其资产基本全在房子上,没有其他资产,那么只要这房子跌价10%,那就直接资不抵债。如果资产负债率80%,那杠杠这5倍,可以承受20%下跌,抗风险能力显著不同,这种情况下有个狗屁系统性风险。
而黑石虽然资产负债表规模大,但远没有恒大那么离谱的杠杠率,因为资金主要是通过股权方式募集而不是和恒大一样通过债务方式,二者的抗风险能力压根不是一回事。加上黑石本质上是个权私募,亏钱了也没有义务给客户刚兑。
为什么现在会有“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这种普遍现象呢?
说明本国就业环境确实在持续恶化,所以编制越来越值钱。这一值钱,幺蛾子就多了呗。
事实上,除非你当公务员或事业编早,混到分房或者早年房价低的红利(当年深圳税务一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平米房子),否则就现在这体制内待遇,没有家里帮扶的话那真的挺苦的。
如何看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招聘会上的岗位和待遇?
谢邀。
点进来前:今年这个鸟样,有招聘会就不错啦,不要太纠结嘛。
点进来后: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641473/answer/29243689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6。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做保洁保安。这几年的不景气早把非顶流大学生的锐气给磨没了,B站抖音上一堆大学生送外卖进厂做保安的。教育投入和就业回报不对等的现实,已经咬牙吞了。我相信很多小胖友麻的是:我做保安,用得着你搞校园招聘?“保安保洁进校园”,很多回答已经写明了原因:糊弄KPI。前几天公布了今年的就业大目标:
今年新增毕业生1158万,又是新高,所以城镇就业起码要新增1200万。
这个大目标定下来,各部门自己拆解。
于是各高校加码校园招聘。文件里也写了: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书记、校(院)长走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原则上每个学科专业点联系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家(毕业生人数在30人以上的要适当增加走访用人单位的数量)。问题是:当需求端萎了的时候,你供给端再骚,行情也很难站起来。河南去年GDP增长3.1%,社消增速0.1%,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2.3%,非常贴合全国平均数据。因为风险集中在城市,郑州更惨些:GDP增长1%,其中二产只增加了2%、三产只增加了0.2%;除了二产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增长(31.7%),一产、三产、房地产、基建的固投都出现下降(38.9%、14.2%、18.7%、17.8%);社消下降3.3%。这个环境,本地能为校方提供的就业岗位真不多,特别是偏向中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学生。于是,滥竽充数。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641473/answer/29243689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相信这篇稿子里写的中铁、中化工是真的来了,但不可能500家都是优秀企业、1.6万都是优质岗位。
有个细节:
这家物业公司,也手写补上了“管培生”。我都怀疑:这些企业临时被喊去凑数,招聘海报只能用现成的;到了现场,感觉实在跌份(能在劳务市场解决的岗位,你跑到大学里招,丢的是自己的脸);于是匆忙沟通一下,确实还有几个适合大学生的空缺,临时补上。所以我真不觉得是企业的锅。保洁保安服务员都是有成熟的人力市场的,企业没必要给自己找尴尬。但这一切都不重要。KPI有了。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641473/answer/29243689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看这成绩单式的整版报道。
如何看待蒋介石这个人?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8217595/answer/29224418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蒋介石是那个在所有的选择中,都选择更简单的那一条路的人。
四一二这个事的本质是什么?北伐已经节节胜利,中国可能走向统一,那么,在北伐结束之后,就存在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彻底解决农村问题,并且通过解决农村问题来解决唐以来无法动员基层这个千年问题,来实现国富民强的道路。
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打倒土豪劣绅,丈量土地,人口,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摧毁了宋以来中国的基层之后,要怎样建设一个汉唐式的基层,要怎么防止中国再一次地滑向南朝化,文官化的历史巨坑,怎么重建周秦汉唐的动员体系。
这条路走的过于艰难,直到现在,我可以说,这条路都没有走通。
那么第二条路是什么路?就是蒋介石真正走的那条路——南朝化,沿海化,内陆贫困化。
蒋介石在延安农民和沿海商人之间,选择了后者。他选择了宋朝以来一以贯之的路径,这个路径不能说不利于对内统治,宋朝消灭了汉唐式的游侠,明朝保持了二百六十年的对内统治,清朝甚至可以说连文官集团都收拾住了。
但是这个路径他对外是根本打不过任何人的。
如果中国仍然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蒋介石的这条路没问题,但问题是,中国当时北有苏联,东有日本,南有英美,西南不久还会有印度,处在被团团包围的情况下,他的这个路径,根本维持不下去。
宋化,南朝化,文官化,沿海化,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在列国争霸的时代,就是一直鸡。
事实上,蒋介石主导中国走向宋化不到几年,日本人就打了进来。日本人不是落后的渔猎民族,他对你这个体系和你的汉语,文化是用都不想用的,你再不改,就完蛋了,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但是就算是这样,蒋介石和日本的秘密谈判仍然没有停。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蒋介石的评价,就不可能高。
那么蒋介石的失败对于中国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就是宋化,南朝化的惯性太大了,稍微和平一段时间,提倡宋化的人就容易在政治博弈和舆论中占据上风,容易依靠沿海而不是内陆,容易沉溺在自己的小朝廷可以持续的久的幻觉里。
好在日本人,美国人,俄国人是不会给你这个机会的。无非是,代价大一点罢了。
最后,让我念一句诗吧。
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
很遗憾你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身在旅途的华夏民族,久久站立
对着其中一条极目眺望
直到它蜿蜒拐进远处的树丛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 5 % 的比例进行精减,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1.外网翻译是错的,不是裁员,而是被裁剪编制的机构,在超编状态下不能再有人进编,直到有人退出(退休/辞职/被抓/调岗)空出编制为止。
2.也没有精兵简政的意思,空出来的编制挪给其他部门了,但没有具体讲,可能是给金融监管局或者中国版内务部吧
全国政协委员田刚建议人才培养勿注重「生产论文」忽视实际贡献,当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如何?
这事本国高校干不了,因为本国高校本质上还是体制的一部分,而不是教授治校的学术机构。不按这种量化客观(但肯定死板)方法来评判人才,必定导致关系户满天飞。
但委员说的这个情况也有道理,所以还是按照以往做法,把这事外包给国外的高校吧。
为什么“35岁现象”在中国特别突出?
我看到有很多回答,说这是80后90后人数过多造成的。
但这是一种错误的的说法,因为人多并不意味着不能充分就业。这些8090后是劳动力供应者,同样也是消费者啊。如果消费需求不足,当然会挤压供应。
真实的原因,其实是这么多年里,按收入法计算的中国GDP里,家庭收入占比一直处于极低的位置,加上贫富差距问题(富人消费和投资的平均绝对值很高,但占收入的比例较低), 因此中国的
日本首相顾问警告「若不遏制少子化趋势,日本将消失」,如何看待日本少子化问题?有办法解决吗?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852372/answer/29274319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辜朝明的一段采访: “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高速经济增长。只要贸易全球化继续,放慢就无可避免。” 看多了兴衰、交替,辜朝明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发展不可避免要经历一次转折,像一个人的成长。青年时期,一个人发奋努力,快速成长。步入中年,人们期待更高的薪水、无法也不愿再持续熬夜,难以应对竞争。而他所期待最好的结果,是增长还能维系的时候,政策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当不可避免的衰退到来时,至少国民还能有一个不错的生活基础。辜朝明觉得,如果错过这样的机会,那就没有太好的办法。等到衰退到来,年轻人丧失大志,指望他们恢复信心已经不太可能,只能 “再过一代人”。这人是日本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政策的核心顾问之一,现在是野村综研的首席经济学家。财经去年找他采访,想问问他对衰退的看法。结果这人给出了一个有点摆烂的回答:趁着你能发展,全力发展,为将来的衰退期留个好底子;至于进入衰退期后,没有什么惊天逆转的秘技,只能慢慢调整,等下一波机会。虽然辜朝明主要聊的是资产负债表衰退,但如果把老人比作债务、把年轻人比作继续负债的信心,那我觉得他这段话也能成立。日本的少子化问题没有逆转办法,窗口期已经过去了。这是日本2020年时的人口结构:
上面是老人,下面是年轻人。上宽下窄,已成定局。
两个明显生育高峰,分别是47-49年为主的团块世代,和68-70年为主的东奥世代。
这是对日本人口结构2050年的预测:
团块世代已经“出清”,东奥世代还在头部。
2053年左右,日本人口会跌破1亿。
到70年的预测: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852372/answer/29274319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间区域(适龄劳动力)终于粗了回来,抚养比回升。彼时的日本,国土人口密度会和现在德国接近,且非中心城市的资产价格应该会到达史低,进而腾出相对高的投资价值。如果那时候再加上点人工子宫之类的黑科技,日本估计能在本世纪后期至22世纪初,迎来新的婴儿潮。从这几张图可以看出,除非是本子级别的强制政策、辅助生育黑科技、战争级外力干扰,否则少子化趋势无法靠自身逆转。因为你的基数,特别是育龄妇女数量,在减少。本金在减少,而生育又不能像金融那样加杠杆。所以只要回不到2.1的总和生育率,人口就是下降。接纳移民是一个勉强可行的办法,但为了社会稳定,这个口子不可能放太开。生育率越低反而越不会放松,经济再衰退也好过接纳大规模未同化移民。所以只会以同化进度来设计年额度。趋势是扭不过来的。但也不是说日本的鼓励生育和小规模接纳移民没有用。日本在1970s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7%。到95年占比提到14.3%,和我国去年水平相近。05年过20%,去年29%。这十五年里日本只能算“稳步”老龄化,没有加速。而眼下能拿来发最基本养老金的GPIF,总资产规模还有9万亿多人民币。团块世代会在2040至50年“出清”。这批老人的养老金最不完善(学历低加制度不健全),熬过这批,能喘第一口气。东奥和后面的泡沫世代,制度相对健全,存款意识也强,吃到的红利也不少。手黑一点,甚至能往下砍养老金。所以对日本真正的压力,就集中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如果这二十年里能尽可能顶住生育率、增加移民同化速度,日本人口的回升点有可能提到本世纪80年代前后。撑住二十年,然后边躺边等二三十年。在外人眼里,这已经是个很好的路线了。最后再回头看辜朝明的观点。那次采访,辜朝明提到了对衰退的看法:《财经》:从令人羡慕的高增长跌下来,是一定会发生的么?辜朝明:我相信你们听过无数遍关于人口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历史上每个经济体都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然后都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没有例外。因为总是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更低、工程师更努力,大量投资会自然地转移到这些地区。这种情况先发生在被日本追赶的美国和欧洲身上。等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又有 “亚洲四小龙” 在后追赶。再之后是中国的崛起。现在则是东南亚的冲击。只要贸易全球化继续,这样的转变避无可避。所以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内,应该倾注所有来确保经济快速、高质量地增长。因为 5 年、10 年后,增长一定会慢下来。中国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中国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增长史,没有哪个经济体像中国这样只用 30 多年就把人均 GDP 从 300 美元提高到 10000 美元。中国应该用尽可能多的积极政策延长这一增长的过程。因为十年后老龄化加剧,或者其他地区竞争力更强,一批中国公司恐怕也被迫外迁产能。人人都想过更好的生活。我相信一部分中国人已经过得比美国人更好,但若要让 14 亿人都过上这样的生活、达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标准,今后 10 年至关重要。我觉得,辜朝明对经济衰退的看法平移到人口问题上,就是日本对我们的经验值。在眼下育龄妇女基数尚大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用积极政策延长增长过程。不是为了扭转衰退,而是为了更快地走出衰退。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专家呼吁每天节省一杯咖啡钱,提前为养老做好准备,对此你怎么看?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728619/answer/29258151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还是为了推个人养老金账户。估计专家喝的是30元左右一杯的咖啡,一个月下来差不多1000元,刚好到个人养老金月存上限。(一年12000元)去年11月搞了个人养老金,你可以给自己存养老钱,并拿去投一些比较稳健的理财,慢慢滚。这个思路是对的。养老三支柱里,第一支柱的基础养老,多数人不大够(每月一百多元的城乡养老是肯定不够);而且基础养老对财政补贴的依赖度已经很高了,职工养老补贴20%,城乡养老补贴74%。(20年)这么贴下去不是个事。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你拿出一部分,公司也拿一部分,然后公司拿去做点投资,一起分。这个在欧美那边玩得不错。大厂熟悉产业实情,大的工会和联合会有强力的法务部门,都能保证还算可以的收益和安全。咱这,大企业平均寿命7到9年(日本58年),小企业3年。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还陪你玩这个?我国有企业年金的3000万人,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的4500万人,要么国企人上岸人要么大厂人外企人,离普通人太远。所以开搞了我养我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刚开始,满怀希望。分析师认为股市马上要来波大资金,三五年内万亿不是梦。结果到去年年底,参与人数就1954万人,其中交钱的才613万人。总共就收了142亿元,其中拿去投资公募个养基金的才20亿,占比14%。群众明显不买单。而且这个增速衰减势头越来越明显:去年一个多月,1954万人开户;今年到2月份,只增长了863万户。开户的越来越少、开了后存的钱也不多、存了拿去买理财的更少。财政和A股都很焦虑。这个鸟样是多方因素合力的:一,达到退休年龄才能取。大哥,再过三四十年,我真不知道65岁还是不是退休年龄。二,投资收益一般。年限额12000元,收益4%5%左右,你也不会保我本。那我就算开户了,也是转养老定期存款,反正取不出来。三,银行跑马圈地。由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只能对应一家银行,于是各行像当年抢信用卡抢ETC用户一样,先把人抓进来再说。所以你就能看到这种奇观:各行向下压KPI,桂圆们电话轰炸,用其实省不了几百元的税收优惠忽悠客户开户(还有自掏腰包送小礼品的);然后一开户,事情就结束了。客户要是问哪款养老基金好,桂圆都懒得回。12000元你买什么养老,不如凑个五万十万直接买我行的理财。客户一想:好像也对。最后开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主力,反而是最不愁养老的体制人:他们收入稳定,顺手做多元化投资。于是上头只好继续“深化改革”:
提高限额、往里面塞更多理财产品、允许个人开多个银行的养老金账户,等等。每天少喝一杯咖啡,存进来吧。他们的急切心态我能理解,我也不否认个人养老金体系必须要立起来。但眼下这点条件,就想换我手上三四十年的钱,您还是再努力努力。何况,很多人月收入,根本顾不上养老。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7728619/answer/29258151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