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促进低龄老年就业,实现「银发红利」,如何看待此评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
谢邀。
“银发红利”…
不就是养老金不够、老人老后不得不打工嘛…
老规矩,先摸日本过河。
March of the Starling
流程:
1.斯某林心脑血管病发作,下属故意不叫医生,暴死。
2.酷吏贝利亚被清算挂掉
3.赫鲁晓夫先后击败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背刺罢黜朱可夫登顶。
4.因为苏g曝光大清洗暴行,某孝子哈里发如丧考妣,九ping嘴炮苏联
5.赫鲁晓夫任期制改革得罪下属们,被下克上,苏勋宗继位。
6.嘴炮演化成边境军事冲突,勋宗百万大兵压境,欲核平北方大城市,孝子哈里发魂飞魄散,所幸被米国干预救下。
至此,和毛子彻底翻脸
前两年有个报道,说日本金融厅有个报告:日本退休老人,每月养老金离正常生活开支的缺口有5万円(2600元人民币左右);所以建议每对老人要准备2000万円的存款(100万元左右),这样才能安稳渡过晚年。于是我去翻了翻报告。先看定义:一,设定男65岁、女60岁,退休后无业;假定他俩继续生活30年(这个预期寿命真是长)。二,假定这对老年夫妻是男的上班后退休、女的全职太太退休,不是双职工家庭。因为报告里,夫妻二人的每月退休金加总是19万円,折人民币9700元左右;而日本国民年金平均是每月5.5万円(2800元),你就当是咱这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厚生年金是14.5万円(7400元),类似咱这职工保险+年金。报告选19万円,估计是中位数。三,设定开支水平。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097903/answer/29046176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月开支有:吃饭3537元、出门1324元、娱乐1164元、水电暖设备及费用1118元、医疗774元、住房733元、家具杂物490元、服装344元、杂项2600元。甭管这数字合不合理,金融厅就这么算的。咔一合计:这样的老人夫妻这样生活,每个月要赤字5.5万円。而日本60岁以上、2人以上家庭,有2000万円存款的只有38.5%。于是当时日本吵成一团。特别是那时候执政党还在吹“年金安心100年”,你100岁了养老金也没问题。所以在野党拿着报告在国会开嘲讽。最后日本金融厅赶紧跑出来说:报告还未最终确认(不是我的锅)。不过这份报告我还是信的,毕竟日本65岁以上老人的就业率有25.1%。而且老后贫困、破产,在日本已经是个老话题了: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097903/answer/29046176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但我看着还是无语。
因为负责发最基础养老金的JPIF(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现在资产总余额还有189兆円: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097903/answer/29046176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折人民币9.8万亿元。(没算厚生年金)靠,还是有钱。看完先富后老,再来看未富先老,就会感觉到泰山压顶。5.5亿人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现在的领取标准一般在每月130元上下,且补贴力度已经74%。很难想象三十年后这个标准能提高多少。如果去掉财政补贴,21年的城镇职工养老金缺口就有1.1万亿元,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大概35年就会耗尽。而养老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虽然总额有4.4万亿元,但覆盖面只有3000万高端打工人和上岸人。老美类似的账户养老金,规模是39万亿美刀。如果日本这就哭了,那咱这得是什么表情?说得直白点,无解。不要把我批判一番,说我不鼓励交保。该交还得交,而且咱这是和医保绑定的,躲不了。我说的无解,是指结构上:必然会有40%到50%的老人(大概率就是你我啦),要自力养老。我们的真正养老支柱是自有储蓄和资产,老后养老金的替代比例大概只能占到生活开支的20%到30%。多数人估计还得出来就业,届时(大概35年吧)老后就业率可能在40%左右。因为就算你有储蓄,也不敢只靠储蓄,老后大病概率很高。所以眼下的“初老再就业”,在我眼里属于预演,因为社保还有结余。十到十五年后,财政补贴到了某种极限,“银发红利”才会“全面启动”。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深圳一楼盘送 60 万首付,住建局称「扰乱市场已被查处」,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谢邀。
这就是吸到强烈的生理依赖,已经没有温和的戒断方式了。
给你点21年的新闻记忆:
20年8月三道红线砸下来后,很多房地产商其实已经愿意降价了。你让降低杠杆率,房地产商们就甩卖库存回收现金、压缩新增开发负债,非常响应政策,然后就被摁住了。房地产商也很无奈:这好比让卢伟冰去清小米的库存,但禁止他任何降价和促销权利,并且告诉他一年内完成不了任务就滚蛋。库克来了都得崩。地方这种精神分裂,其实也是没辙。从01年到21年,土地出让金增长了66倍,从1300亿元增加到8.7万亿元;同期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增长了13倍,7800亿元到11万亿元。如果把各种土地出让相关的契税算进去,21年的土地财政收入是10.4万亿元,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9.4万亿元。这是地方财力的半壁江山,也是我指的“二十年繁荣之底力”。而这场繁荣是有代价的。到20年年中,以城投带息债务为主的地方隐性债务已经有43.8万亿元,加上显性债务23.9万元元,地方债务率接近250%。(《地方债务四十年沉浮》)早爆了120%的传统警戒线了。这个泡沫,用两张国发研究中心的图更直观。(《土地财政的规模、挑战与转型》)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173984/answer/290557491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里是00年至10年的基本模式:地方搞产业、居民有钱了买房、地方赚产业税收和土地财政,继续搞产业。一个标准的产业循环,房地产只是这个产业循环的成果。产业是主,房地产是仆。这十年里,制造业GDP增加3.2倍、城镇可支配收入增加2倍、商品房价格增加1.4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20.3平米增加到31.6平米。总体上,收入增速和居住改善都高于房价增速,相对良性。(所以B站上回忆这段时期的视频特别多)然后10年后,特别是16年后,金融化结合行政垄断,各种骚操作改变了基本模式: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173984/answer/290557491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173984/answer/290557491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直接把产业绕过去了,房地产成主了。地方组建各种融资平台,用高负债超前建设来拉高土地价格;然后用高价土地再负债,再融资去扩张本地其他土地的基建和价格;最后打包成房子,卖给购房者。本地产业在这个过程里要经受不断高涨的用地成本,包括本业收益低于房价增长后的业务转移(各种企业都扎堆搞房地产);因此本地就业者的收入增加明显慢于房价增长;最后本地居民的杠杆率越走越高。一旦外部的增长支撑放缓,例如外贸下行、行业波动、转移支付降低、人口投资流入减少,地方的房价就要完全依赖本地的高杠杆居民来支撑。这就炸了。所以地方精神分裂。一方面心里很清楚:必须要用尽手段,找增量购房者来接这个盘。放开限购,一城一策的降利率降首付“人才引进”。毕竟自己有庞大的债务是拿土地价格做抵押定价的。如果没有交易,爆仓了,银行一关闸,连工资都发不出。另一方面,明知道降价是最有效的刺激交易手段,但坚决不能让明确的降价消息在市场上传开。因为这是直接、立刻的爆仓。文火炖死猪肉。每天都在喊要戒,每秒都想再吸一口。其实也没事,等着呗。08次贷爆发前,老美的房产抵押贷款大约是当年GDP的32%;咱20年时,个人住房贷款总量就占到GDP的33.9%(34.4万亿元,整个房地产贷款总量是49.6万亿元)。这就是头灰犀牛。除非为了最后一口不顾一切,否则任何又想赚量又想赚价的操作都会被市场打脸。当然,少数核心城市会好点,民国也是有上海滩的繁荣嘛。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如何看待住建部查清全国共有6亿栋房屋?
谢邀。广厦千万间是肯定有的,但不一定俱欢颜。6亿栋的数据咱不好说。三十层塔楼和农村自建砖瓦屋,都能算一栋,具体数据要等住建部自己拆解。但住房总量肯定账面饱和。拿七普数据来看,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在20年就已经达到41.76平米;城市家庭小点,36.52平米;加上我国家庭规模近年已经降低,在户均2.5人左右;于是有了下面这张图: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467075/answer/29077265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诸位可以参考一下,看看自己家里达标没。
整体人均41平米,城市36平米。
看着好像不多,但已经到了城市化后期国家的水平: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467075/answer/29077265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个室内供暖公司的市场分析图,凑合看吧)和荷兰一个水平,比法国芬兰住得好。(美国人均数据太妖孽就不比了)如果只看数据,咱这已经是饱和期。加上这两年新开工的约23亿平米住宅面积,总住宅面积应该在600亿平米以上了。虽然人口下降、虽然有泡沫,但要玩,也是可以玩的。一,背井离乡。21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已经有5亿,明确的流动人口有3.8亿。因为投资集中和城乡二元制,农民工和大学生从村进城、从小城去省会、从省会去北上广深,形成了咱这庞大的“国境线内移民”。这一招就把你的存量住宅面积给干碎了。是,你老家有房村里有大宅子,但你和你身边的年轻人不在老家,所以这宅子不体现交易价值。首先,千里之外那套房无法对你提供居住功能,你依然要在大城里交房租;其次,如果你老家人口流出,你那套房很可能出租困难租金较低,极难弥补你在大城里的居住成本;最后,万一倒霉,老家本地财政爆雷,你那套房有可能有价无市,套现机会极低。高流动性对生活体验是灾难,因为你没有本地资产,你就不会做长效生活投资(大件家具放哪),最后转入高储蓄低消费。你不自觉地就想在本地买房,这倒是利好房地产了。浮萍无根,候鸟无巢。二,消灭贫民窟。我指的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廉价房屋,包括无拆迁价值的老破小和农村宅基地。我知道这词很难听,但我现在脑袋卡壳,就觉得这词形象。例如:我把红米百元机给噶了,把市面上的杂牌廉价机都噶了,然后给你一张房票(划去)优惠券。“凭此券可三折史低利率360期分期付款买iPhone”。城里可以搞棚改,村里可以搞合村并镇。对村里说“人口在减少我带你进城”,对城里说“城市要发展谁敢拒绝新产业”。于是最末端的住房供给就被消灭了,一并消灭的是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往大了说,可以放任部分地方的实质性破产,像园丁修枝一样,把养分集中到大城。通过淘汰旧供给,把有效的居住面积和公共服务集中起来,集中就会带来溢价。三,注入流动性。就像坐庄一样,要人入彀,你要先自己跑一遍,左手倒右手。现在m2应该是273万亿了,塞。上面这些包装在一起,就是“我国房地产从刚性需求转向改善需求”。但这招有个关键点:最终接盘人,居民剩余负债空间。加油吧,看看还能挤出多少来。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如何看待工厂招工现场喊出「86 年以上可以走了」?
谢邀。我感觉是大环境和制造升级的合力作用。大环境就不用说了,商务部有定论,今年是“外需走弱、订单下降”。下半年会怎么样,看美联储做不做人。制造升级,这块的影响容易被忽视。说到制造升级,很多人容易联想起高大上的机械臂和黑灯工厂:整个车间没几个人,订单发过去,流水线咔咔咔就把货给做了。这种高大上制造升级,现实里确实有,格力小米都搞过示范车间。但产线迭代的成本高,离多数工厂还很遥远。我说的制造升级是这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757086/answer/29132627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757086/answer/29132627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种制造升级,拆开来看其实挺寒酸的:几个核心工序的设备上,加装二三十块的传感器和通讯模组,把动作状态记下来传出去;车间里布个垃圾佬级别的服务器;每条线上摆个二手显示器,穷点的就摆个库存安卓寨板,显示生产状态。再让老师傅和新手码农一起跑测试。哪些要预警、哪些要给冗余,跑两个月,跑出基准数据模型。然后就可以用了。这玩意跟各种大国工匠大国制造纪录片,完全不沾边。但确实也是一种制造升级。有些生产设备,不需要人长期驻守了;拉长以前巡线盯人,现在可以一人盯几块板子,进度数据预警了再去盯人;喊库房补料不用打电话,数据会弹窗。(我做的这个项目还配了车间内的运输机器人,机器人可以直接把料运送到指定工位)。虽然很粗糙,只能盯几个核心工序。但人员、设备、物料的数据确实在这个粗糙系统上串联起来了,这就是一个工业互联网。那你猜猜这个车间还需要那么多人么?再推一步,咱连屏都不想装,黑心厂佬抠穿地皮。也有。我国工业互联网虽然一堆骗补贴的和搞房地产的,但还是有不少赚辛苦钱的企业,在卑微的制造业大环境里搞出了一堆丐版方案。给你做个工业App,进厂小哥手机上装了就行。这不是OA的逻辑。OA是人管人,而工业App其实是“非人”管人,人服从于生产进度和设备的需求。小哥坐那刷短视频,手机响了,就起来到指定设备那加料换件。三个人起码可以裁一个。工资拼不过越南,订单的不稳定也在走高。于是豪气大厂疯狂上云(我国工业设备的上云率大概每年增长2.5%),从耗电到库存物流,尽可能数据化;小厂搞点盗版工业软件,再掏几万块搞个丐版数据穿透;哪怕是最不济的手工作坊,把微信引入制造,拉个群凑小单快反,也算丐中丐工业互联网。因此我国虽然没实现文件里的高大上规划,但在压力倒逼、移动互联网发达、基础电子工业发达的合力下,确实出现了制造升级的趋势。海尔和三一的制造数据化做的相当好,富士康更是一个沉默巨头(你觉得富士康真的会坐看手上海量的代工数据而不做任何升级么)。但这就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近忧:低技术工人的过剩。东莞人保局今年年初说:比往年,我们普工的需求是下降了14%,但是技工的需求是上升了4%-5%;而且我们整体的用工需求里面,制造业的企业,要占到我们用工的大概是75%左右。随着制造升级,制造业在自上而下地出行“普工挤出”:适应升级的大中厂开始压缩普工用工量,挤出的普工向下级中小厂挤压。随着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压力走高,国内不便迁移的工厂只会加速这个升级进程。没办法,低决策高重复的劳动必然被机器所取代。再加上大环境下行,加上国内本身就很孱弱的劳动保护环境。于是出现了“86年以上可以走了”。虽然人口在下降,但低技术工人是过剩的,东莞现在有些厂已经敢开13块的时薪。我当然支持制造升级,不然我当年也不会傻fufu跑去搞这么苦逼的行业。但制造升级确实会带来真·摩擦性失业。人不是机器,人没办法短期内完成自我迭代。人还要吃饭养家,没法像机器那样封存。理想地说,如果能实现内需增长、服务业大发展、国家主导培训补贴、完善失业金保障,那这些摩擦性失业可以被化解转移。但现实不是没那么理想么…如果不能消化这些摩擦性失业,那就会出现一种“奇观”:一方面是人口下降,劳动力在总量上不足;另一方面,很多特定年龄段和家庭及教育背景的人,淤积了,出现局部过剩。群体间的割裂就更加明显了。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