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全国失信被执行人人数突破800万?
谢邀。
几个合力共同夹爆的结果。
第一个最直观,居民杠杆率。
14年时,我国居民杠杆率是36%。你可以理解成普通人以及个体户的负债和他们创造的GDP的占比。
这个数字在当年已经不算低了,毕竟08年时居民杠杆率才18%。那年的老赖,大概84万人。而且起码有20%的人还钱了,从名单里退了出来。但到17年时,居民杠杆率冲到49%。这意味着普通人板块的一半GDP,本质就是债务。很显然,这是15年的棚改拉动的。尤其是15/16年。一边发文件“房住不炒”,号称“去杠杆元年”;一边棚改货币化,也就是给钱拆旧房,让你买新房,而不是拿新房直接置换旧房。14年棚改货币化的比例是9%,15年是29.9%,16年是48.5%。17年没有公开数据,业界测算是60%。这导致大量货币通过旧房输送进房地产,造成了“涨价去库存”的奇观。大量家里没旧房但必须买新房的刚需们,不得不推高负债率。到19年,居民杠杆率已经56.1%。最后是20年,疫情之年。为了恢复经济,国内宽松货币,全球也是积极财政,房地产再次在热钱的推动下起飞。20年一季度,最赚钱的是银行,因为有27.6万亿的个人房贷托底。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129540/answer/28896838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129540/answer/28896838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6%,但销售金额增长了8.7%。北上广深都出现过量价齐升,这个势头一直持续到了21年下半年。这时候居民杠杆率已经到62%了。债务升起来容易降下去难。借钱签张纸,还钱要真金白银。在没有完善社保和成熟的个人破产制度下,居民杠杆率快速增长,就是老赖的源头。第二,房价下跌。一个是最直接的个人断供,包括烂尾楼和个人收入断崖下跌;另一个是较隐形的房地产抵押,特别是民间的经营过桥抵押。我国商业贷款体系很孱弱,大量经营贷款被变现挪去做房贷,而大量中小微企业需要的经营贷款又必须要有房地产作为抵押。银行的涉房贷款超过40%,而民间借贷的房地产抵押物占比应该是90%。一方面,这加重了房价上涨。尤其是对老板而言,存钱不如买房,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也不如拿房融资,房子是终极答案。另一方面,当房价开始明显下跌时,不仅会造成个人的违约,更容易造成中小微体系里的连环爆雷。房子不值钱了,你要补仓。很多四五线的新老赖,倒就倒在融资预期上:100万的房子,打七折借70万。每年还个几万十几万的利息(民间过桥的利率很重),还能小生意苟几年,等翻身;实在熬不住,说不定过两年房子涨到120万,直接卖了清账;结果现在房子只值80万,打七折56万。除利息外要马上补14万,立崩。三,经济放缓。到这一步,就是个导火索。再吃干抹净的大耳窿也是有基本风控概念的。如果大环境实在不好,那就收水捞正行。同时银行也会拉高放贷门槛。虽然有一堆文件要鼓励中小微融资,但真正的低利率都去了国企和民企头部。于是在收缩大环境下,房价进一步下跌或有价无市,每个环节都开始要现金,高负债群体批量转老赖。
从四川这份对老赖的分析来看,年轻人还真不是大头,30岁以上是重灾区,40至50岁段人数最多。这份数据是房地产爆雷前的20年,可以看出失信人的大头很可能是经营者。换言之:老赖并不是只有传统观念里的无规划年轻人和欠钱不还惯犯。我个人感觉起码有一半是经营失败的中小微企业主。总之,居民高负债、房价波动(尤其是交易量减少)、经济增速放缓,是三个主因;缺乏完善社保、缺乏合法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例如个人破产制度和强执行),是两个辅因。这导致现在失信人年增百万余人。而且下游里失信人极难退出(非老赖那种),破罐子破摔;上游里对自主创业疑虑加重,市场活力被削减。这点和未富先老特别像,都是在还未到达相应阶段时,就透支未来(负债空间类似生育率),于是在准备不全的状态下遭遇高难度BOSS(中等收入下的深度老龄化和中等增速下的高负债)。而且二者都给年轻人留下了相似的结论:不要生娃,不要负债。一个闭环的下沉螺旋。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129540/answer/288968389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799452/answer/28929272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从“小田并大田”的提法来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会加速。如果你去翻10年的一号文件,会发现主要强调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公共事业差距”等。因为那年我国城镇化率是49.7%,还有一半人在农村。因此你要振兴三农,自然绕不开对农村人的投资。但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65.2%了。网上人人都可以吐一口唾沫的小市民,才是国民主流。剩下的2.9亿农民工里,不仅有56%的外出务工比例,而且45%是年末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农村人口不仅是绝对数量的减少,而且存量里有相当部分(估计起码三分之一)在事实上已经进城,但无法获得城市户口的公共资源。所以这几年文件里越来越强调对农村资产的关注。(资产持有者减少,逢低买入)因此我觉得,“稳产保供”和“防止规模返贫”都是往年定番,“小田并大田”才是重点。而且这个趋势很河里:一,现有政策就是要减少农村人口。典型的有县级城镇化,明确把“农村转移人口”放到KPI位置,和能拿到的公共投资直接挂钩。这个出发点是为了填充资产严重泡沫的三四线城市,用行政指令增加城里的需求,进而保价。考虑到房地产是“支柱”,提到城镇化率依然是主要增长点,那这个“农民市民化”的趋势起码还有十年。二,土地集约确实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几亩地,请不起那种十几个犁钩的大农机,犁地钱还没有人家开过来的油钱贵。碎片化的土地产权无法支撑规模化的作业、农机制造、集散物流。最后就是成本下不来,人家海运到港价比你本地补贴价还便宜。粮食安全的压力也会倒逼集约化加速。三,庞大过剩的货币需要填进有效资产。现在m2是多少?260万亿还是270万亿?居民不借钱,靠国企和发债财政借钱,勉强顶住金融循环。但依然有大量货币淤积在账上,放出去就是普遍通胀,不放就经济停滞。如果能把大量原本无价(因各种交易限制而无可广泛流通的定价)的农村土地放进来,不是美事一桩?所以很多人盯的是这几句: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但这就引申出一个还在纠结状态的问题:是会走到农业现代化?还是某种圈地运动?农村农民农业的整体现代化已经不用想了。农村是合并化,农民是市民化。是靠着残留下的大量人地分离土地资产,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事和刺激生育率一样,都属于错过。而唯一能做的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某种程度的产权集中,这就是最大的争议。把土地经营权折价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在类似国开农发进出口之类的机构支持下,定期给我一笔钱。这是一种产权集中。你把我划进附近指定郊区。土地折价后没有给我现钱,而是房票和购房补贴,我依然要承担十年的贷款。这也是一种产权集中。因为这场交易里,卖家是高度分散的,买家又是高度集中的(且基本掌握交易规则解释权),双方地位严重不对等。到底是用什么规矩来执行这场交易,天下侧目。所有权乃国本。文件没有给出明确说明(也不敢),现在是靠各地“摸索创新”,不出大波澜就继续推进。照今天上午的发布会来看:
承包地:探索解决细碎化的问题;宅基地:确权登记,再盘活闲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深化入市试点;并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看来是不会回头的。总之,在各种下乡后,还是走到了资本下乡。是套现获得原始积累,还是被套承担负债,这是观察的重点。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799452/answer/289292725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耶鲁教授称日本老人集体自杀才能解决老龄化,你对此言论有哪些评价?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789162/answer/28950028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没事的,都一样。
估计二十来年后,你我都会享受到同样的舆论待遇。
咱这的老龄化速度是踩油门型的,估计大概能在2050年赶上日本的水平。
不远了,不到三十年。
日本现在65岁以上老人的人口占比是29.1%,老年抚养比大概是1.8比1,1.8个适龄劳动力养1个老人。
我国到2050年时,60岁以上的老人人口占比大概34%,65岁以上的27%,80岁以上估计会有1.59亿人。
到57年左右,65岁以上人口会到达峰值:4.25亿人,占总人口的33%至37%。
届时的抚养比大概是2比1,和眼下的日本差不了多少。直观的社保医保支出压力就不用说了,日本那超260%的政府债务摆在那。(而且咱这先天不足,现在已经多地社保穿底了,压力会提前)讲点不那么直观的。一,咱们对将来年轻人的就业挤压。由于社保亏空,相信咱们起码有一半人是需要老后就业的,特别是交城乡居民养老的那些。如果参照现在的日本,那就是65岁退休,解除正式合同;然后降薪30%至70%,以某种派遣工、临时工、小时工的形式返聘再就业。低水平的就业机会应该不少。2050年时,我国人口总量大概还是在13.5亿以上(日本过去三十年人口都在1.2亿水位),但适龄劳动人口会降到7亿左右,比现在少1.5亿多。再就业不难,但这会和年轻人在低端服务业岗位上产生直接竞争,例如店员、收银员、酒店服务员、司机、简单流水线工种、老人和儿童看护等。同时,部分中高端的管理岗、服务岗,因为体力要求低、经验要求高,廉价的退休老人更顺手(且听话)。这导致年轻人可能在高低两端都遭遇到老人的就业挤压。做低端,工资被老人拉低;往上走,一堆不用养娃还房贷的老人占位。二,国家有限开支的侧重对舆论的影响。就像现在的日本,你说要搞免费幼儿园中小学,舆论阻力不大;但你要是敢提增加老人退休待遇,首相怕是要见到第二个山下彻也。其实,日本养老金去年已经永久下调0.45%。虽然幅度不大,但打破金身。砍老人开支才是日本眼下的台面下共识。没法抱怨,很理性。新生儿和重点产业的投资,这是宝贵的增量,而老人只是成本,老人的生产力也不足以填补这个成本。阴暗点地说,那为什么要拉高成本,干脆静静地等他们爆金币好了(释放资产和储蓄)。这也是这位耶鲁日籍教授的潜台词。在社会讨论里,包括负债空间在内的有限剩余,都会被舆论倾斜至对增量的投资。而老人作为存量,“成本”的标签会越来越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视角,二十年后的年轻人不会特意去理解我们,我们在他们眼里就是负担。三,物理意义上的隔绝。随着人口下降,年轻人会更加向大城市聚集。政策也会这么引导,这能把有限的年轻人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带来局部上更高效的商业循环。而老人会出现“返流”:一线市区的向郊区迁移、一线郊区向二线市区迁移,最后迁移回农村。除了少数有较高资产收益的老人,多数老人都会因为老后低收入而向价格洼地转移。一般是把资产卖给更有借贷能力的年轻人,然后转入下一级。因此哪怕是少子化的人口下降,局部上也会出现严重老化地区和相对年轻地区,一如今天的东京。这种生活上的疏离会进一步加重年轻人对老人的陌生,乃至敌意。其实在一些游戏电影等文化作品里已经能看出来了。满是老人的破败小镇,经典恐怖片题材,一切保守得反动的剧情,都可以按在老人身上。还有很多,懒得写了。总之,或许是我悲观,但我认为这种“老人都去死好了”的思潮,在重度老龄化且增速放缓的社会里,几乎是必然。当面可能会斯文点,“你不要和年轻人抢工作”。但等20后30后进入他们的二十岁,大概率,他们在网上对我们说的话会比我们现在对部分老人的吐槽,更难听。等我六十、你们五十的时候,B站(假如那时候还有)大概就充斥着这样的视频了:
ChatGPT 有多高的技术壁垒?国内外除了 OpenAI 还有谁可以做到类似程度?
房贷延长至 80 岁「并非鼓励老人贷款」,专家称根本需意图是为了刺激需求端,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图出自日经的报道,《房贷,退休后漫长的还贷之路》。日本的最高还贷年龄是85岁,看来这是要摸着日本过河。说好的摸着鹰酱过河呢。日经曾对35年期贷款的122万名还贷人做过调查:发现预期的完全还清贷款年龄,从68岁延后到了73岁(00年至20年)。日经认为,有三个原因造成了完全还清贷款年龄的延后:一,平均首次贷款年龄的延后。从03年的37岁延后到20年的40岁;二,平均贷款金额的增长。从03年的1900万円增加到20年的3100万円;三,平均还贷周期的延长,从30年延长至33年。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957399/answer/28969886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后就是上面这张图,贷款金额增长,还清贷款的时间点延后。由于日本的退休年龄已经延后到了70岁,这意味着会有不少老人使用退休金、以及老后再就业来还贷。特别是以还贷人的60岁为节点,03年时的平均房贷余额是700万円,到20年时就上升到了1300万円。老后债务在加深。所以即使在疫情前,日本65岁至69岁的退休后还贷人的再就业比例也在增加(日本是21年正式进入70岁退休):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957399/answer/28969886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957399/answer/28969886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浅蓝是自雇、深蓝是企业临时工、橙色是杂工兼职,只有深橙色是用年金还贷。后果很容易想象:老后贫困。日本65岁以上老人的贫困率有27%。但如果拿咱这的情况做对比,那日本可能不是最糟的剧本。一,毕竟戳破过一轮泡沫,东京的房价收入比是13(13年的平均家庭收入买一套房)。而北京是27.5,上海是29.8,深圳是35.3;二,利率较低。35年期贷款(Flat 35)的年利率在1.48%至2.54%之间,1.48%很常见。如果以30年1.6%利率计,贷100万,总利息26万;如果以3%计,总利息有51万。三,先富后老,日本家庭还贷支出占收入的22%,还在安定线(20%)附近。而我国居民的还本付息(主要是房贷但具体比例未知)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是28.2%。所以照日经的分析,日本的老后负债现象虽然在深化,但65岁以上仍然背着房贷的业主,其实占比只有10%出头。多数老人,还是靠置换资产(市区换郊区、一线换二线)的形式清理了房贷。回到咱这的80岁接力贷(某些地方已经搞到100岁了)。专家说的也不能算全错:以前确实是普遍的提前还贷。通过接力贷等形式降低月付,可以降低短期的还贷压力,能够刺激需求端。但问题是:一,普遍提前还贷的前提是增长。或是房价的增长,套现;或是收入的增长,改善。如果是在房价下降、收入增长放缓的预期下,新的低利率贷款,很可能不会有普遍的提前还贷。三十年的贷款,可能起码要在还贷人身上割二十年。二,你现在利率也不算低;三,很多地方的泡沫并没有完全戳破,要诓人进来为泡沫被割二十年么?四,你有个屁的普遍年金?五,咱这是什么房价收入比?总之,就是要挤出老人的储蓄和劳动效率。而且接力贷是挤整个家庭。中国人像海绵,在低消费高储蓄下,用软肋挤一挤,总是有的。但我觉得,实在没必要在泡沫期就用这招挤人接盘。这是一点也不想亏啊。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如何评价胡锡进2月15日发布文章《各行各业减少加班增加社会总休息时间,这对扩大消费很重要》?
确实重要,准确来说,工作时间过长主要影响服务业的需求。加班多了,去剧本杀都没力气,更别说旅游了。
杨哥在线对线
现在还信5g的人,是【】吧?掺杂了低频段的5g(带宽已经和4 g差不多了),能耗还是这个水平。这不是失败技术是什么呢?
今日对某个地区地域歧视了,着相了。
hit找到专门的IEEE paper了, @Stardusk 进来站好。我的论点很明确:1.信号频率和带宽,能耗与衰减程度成正比。2.高频信号5g因为高能耗高衰减又没有用户场景而被前财政部部长和工信部部长质疑诟病。3.同频率下5g相比4g没有什么优势甚至更差,延迟减少不明显,信噪比更低丢包率甚至更高。这种情况下花钱升级5g毫无必要。证据如图,出自ieee9840619( 链接 )和链接
作者:Deep Van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张图论证“优势不大”,因为延时只有10%左右的优化,图二是从paper2里提取数据,证明“表现甚至更差”(延迟减少不明显,信噪比更低甚至丢包率更高)。
paper和数据我已经给了,麻烦某个自称phd的也亮下paper吧,不会这个都不会吧?
打脸鉴于吞评论太严重,另外发个想法打脸。 @Stardusk 来,野【】phd,再看一遍图二,横坐标,也就是丢包率到10%的时候,cdf基本趋近100%了,这个时候再扩大横坐标有什么意义?你压根没看懂论文和图表吧?这就是所谓的沉迷沉迷通信的phd水平?我再问你一句?你的通信究竟是谁教的?论文是怎么发的?phd是不是花钱买的?
作者:Deep Van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脸
本着送佛送到西,打脸打到底的精神,论文原文都给你了,你要是看不懂,那我贴出来。
@Stardusk 把脸伸过来。
现在可以交代,你的phd是哪家便利店发放的了吗?要不要我帮你把红框里的英文翻译下?
对了,有人肯定会问,为什么图一和图四结论矛盾,图一5g丢包率更低图四5g丢包率高?(在另外一个想法里,我贴了图四的上下文,作者明确说了,5g的丢包率更高)。原因可能在于,图四的作者是中国人,用的是华为的5g设备,而ieee这篇文档的作者不是中国人,用的不是华为的设备。
作者:Deep Van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打脸显然,图一图二结论矛盾,可能原因,要么是误差或者数据修饰,要么是后者用了更好的实验设备,这一点不奇怪。我的论点就是证明4g5g同频率下差不多,而不是4g不如5g。之前已经证明过了,延时改善10%左右,并不明显。现在轮到 @Stardusk 你了,麻烦你证明一下同频率下,我的论点是错的,5g改善很大即可。你说我对你学历歧视?你不是写自己是phd还是沉迷通信么?然后你在做什么?找行业研报了?还是找parper证明了?单冲这一点,我觉得别人怀疑你这学位来源和学校水平真的一点不冤枉你。
作者:Deep Van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实验误差大,猜测设备原因导致的这不是很正常吗?麻烦这位基层档次学校毕业的phd不要转移话题,证明我的论点是错的即可,转进这套是我以前玩剩下的。 @Stardusk 麻烦证否我图中的论点即可,打滚可一点不好看。你既然控诉别人对你学历学校歧视,那麻烦你自己争气一点。拿点像样的parper出来,否则就算我啥也不说,围观群众也会嘲笑你。
作者:Deep Van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努力送佛送到西,打脸打到底。这位基层学校的phd,好像状态越来越不对劲,真好玩呀。parper链接我一开始就给了,你自己不去看,实在是让我很为难啊。 @Stardusk 看清楚了,再给你一次论文链接:链接实验条件部分在第三页。别忘了论证任务啊。证明相同频率下,5g较4g有巨大提升。
乐666666,这几天都有时间和院士线下研讨了,一篇正文部分就十几页的parper看不了,都告诉你实验条件在哪一页了,翻到嘴边就是不吃是吧?这parper去年发表在发在ACM上,作者之一是许辰人,作者和发表的平台咖位都够高了吧?结果号称沉迷通信的所谓phd表示我要和院士贴贴看不了。
很多人买了房子,最后烂尾,花了一辈子积蓄,却住不进去,这些人怎么办?
谢邀。
那就成为代价了。
这问题让我想起我妈的07年炒股。
那时候是次贷危机前夜,各种资产的涨幅惊人。
股市也不例外,06年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全年涨幅分别是130.43%和132.12%。
看看这喜气洋洋的情绪: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2077705/answer/29028226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妈看周围人几乎都只赚不赔,终于在07年初下场。东拼西凑十万块,还借了点。刚开始确实赚了,她在家里说话都大声些。然后是530惨案,上证指数从4335跌到3404。笑不出了,喃喃自语。但很快行情好转(技术性调整.jpg),大盘又开始起飞,又振作精神。最后就是决定命运的10月16号,6124顶点。刚开始我妈觉得是调整,毕竟530也涨回来了(08年初确实回到5000点了),经济也很正常嘛。不是说“万点不是梦”吗?站回6000点不过分吧?就这么迎来了08年10月28号的上证指数1664点。最后算了一下,10万变2万。我妈眼不见心不烦:“就放那吧。我有买过股票吗?我没有”。17年,十年过去了,终于涨回来了,8万。割了。从纸面上看,只亏2万,不算惨。但07年时,上海杨浦区惠民路上的小餐厅,一碗有三片牛肉的拉面是3.5元。07年,燕郊潮白河那块的房价3000元一平。在经过多轮暴跌后,现在还在1.5万元水位。就是亏剩2万了。我妈其实不算惨。股市本来就是赌,不贪不买,下场就要服输。但这两年买房的,如果是非核心城市的刚需,多数比较惨。一是被迫的,结婚生娃是主力,必须买;二是高价位接盘,在涨价去库存的尾声上车,还有高房贷利率;三是资产的价值稳定性差。往往不是人口投资流入地,本地财政也难看。一旦大环境变,这些地方先炸。而且炸的形式,第一波往往就体现在烂尾上,因为开发商宁愿腾挪有限的资金去救还有增值空间的土地,一般就是一线和二线黄金盘。于是用二十年负债去背一个泡沫。完成封顶的烂尾楼,还是能住的。财新20年报道过昆明的业主住烂尾楼新闻: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2077705/answer/29028226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昆明还算好的,毕竟是春城。北方烂尾楼要过冬取暖,高层烂尾楼无电梯要爬楼,同时普遍都存在无电和无法使用下水管道的问题。当然,如果是主体结构都没建完,那倒是不用烦了,直接租房吧。对于已烂尾的业主,可选项真不多。地方政府:都怪开发商;银行:我是照章办事;开发商:我破产了,他们赚了大头,你找他们。谁都有经可念,业主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而且业主自己也不敢太急。这两年买房的,你一般是有老有小吧?那你候着。于是闹也得讲技巧讲身段讲立场,像一个疼得必须哭又不敢大声哭的孩子。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压着火把人凑一起,然后盯死那几个部门,磨。对于还在观望的购房者,谨慎最重要。我国眼下很多楼盘,和我妈07年炒股,是一样的。货币化棚改和放水,拉出高价土地;地方把这些土地拿去借钱,换来增长;最后所有债务拆分成一套套房子,请君入瓮。很多楼盘不需要烂尾,现在的房价跌幅已经够你租房十年。你这时候站上去,有可能站十年。就像20年搞店面扩张的海底捞和茶颜悦色:非典不是只持续了八个月吗?所以要静下来想:我所在的城市的房价不振,会不会不振个十年?这个城市的资产负债表会不会缩上个十年?大环境“放缓”,会不会“放缓”十年?谨慎不赚钱,但谨慎能帮你留条裤子。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为何遭群嘲?
谢邀。干不动,干了也很难甜。咱这的经济增长核心,就是居民负债的增长。单纯这句话是没有褒贬之分的。如果社保完善、金融市场讲规矩且产品丰富、大环境向上,你领了工资也会拿一大块去买组合买房炒股。但咱这不是嘛。在没有健全交易制度保障的大环境下,我国居民杠杆率一路飞升,从00年的10%出头飙到去年的62%。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990866/answer/29024137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增加的50%居民杠杆率,就是这二十年的繁荣底力。因为政府的负债可以趴在账上慢慢烂掉,企业的负债可以违约破产清掉,但居民负债,多数人还是会老老实实还。咱这家庭负债的75%还是房贷,更优质,更不敢不还。于是居民背上负债,把真金白银转给政府和企业;政府和企业拿着这笔优质稳健的现金流再去加杠杆,套现出高速增长。黄老爷四大家族百姓.jpg“好好干”,翻译翻译就是,“赶紧继续去负债”。买房买车消费结婚生娃,本质都是负债。你负了,政府和企业才能套出你的稳健现金流,然后再把他们的垃圾资产打包进去,包装出有人买单的东西。搞个动漫产业园,烂尾了?不要紧,周围搞房地产,诓你进来买房,再包装个芯片产业园。其他投资人可能不相信政府的芯片产业投资真不真,但总会相信你的房贷会老实还。你的优质债务消弭了投资风险,于是垃圾资产可以再杠杆再变现。但现在你是真干(借)不动。表面上看,咱这的居民杠杆率不算特别高,也就稍稍高于欧元区水平: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990866/answer/29024137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990866/answer/29024137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但如果换个角度,刨去小国,看政府负债率:加71%、日262%、法113%、美123%、英99%。而咱的政府负债率是46%,荷兰水平。在人口众多、不是资源型国家的前提下,咱凭借着相当低的政府负债率,拱出了欧元区水平的居民杠杆率。说白了,就是把大量社保类开支压回居民身上,让居民自己负债解决。所以我个人认为:尽管在数据上看,我国居民杠杆率似乎还有增长空间。但实际里,刨去居民为失业养老医疗生育的自留地,62%可能已经快到死线。我感觉极限就在70%上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拉到这个位置,应该就全炸了。因为杠杆到极限后,没有买家,资产价格会掉头往下砸;而我国城镇家庭70%的资产是房产;高杠杆下的抵押物贬值就是全盘爆仓。所以干不动。这不是一个情绪问题,这是个现实问题。你摁着人脑袋去硬干,硬逼他们负债,结果就是烟花更绚烂。这过去的二十年,因为本质是高负债驱动的增长,所以资产性收益一直远高于劳动性收益。干是没有用的。十年二十年前敢负债买房,用负债扩张资产,才是最大的收益。是有不少互联网新贵。但你们其实也是用加班的负债换取了期权的金融资产。如果只比工资,你们多数人还真比不过当年家里拼命买房的差生同学。劳动信仰已经瓦解,“好好干”只等于“日子还凑合”,这是大众的真实心理认知。在居民杠杆率已经逼到头的时候,站出来喊“好好干”,这是拿鞭子抽死驴。其实加俩字,就能翻盘:《政府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杠杆率你政府最低,劳动法落不落地你嗦了蒜,市场准入权和最大产业投资握你手里。我相信,如果人日从这个角度写一篇雄文,从土地财政转型、劳动保障、社保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直接税改革等角度,聊政府的杠杆责任和花钱效率。那评论区一定是另一番气象。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证监会研究起草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备案细则,将有哪些新的发展模式?
前略,天国的深房理。。。。。。。。大家还记得吗?
中国宏观税负降至 13.8% 创新低,专家称「不是越低越好,今年将回升」,宏观税负为何降至新低?
小口径的税负就不说了,大口径那个要么是胡说八道要么是写文章这人水平压根不行。
下面是我写的大口径宏观税负的计算方式和大致的结果,2019年中国的大口径宏观税负大约是41%。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只是由于路径依赖(说直白点,旧凯恩斯主义)问题,这些钱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低效的投资上(重复投资导致投资乘数越来越低,单位投资产生的gdp越来越少)
中国宏观税负降至 13.8% 创新低,专家称「不是越低越好,今年将回升」,宏观税负为何降至新低? - Deep Va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076080/answer/290357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