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你对此言论有哪些评价?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880017/answer/28745940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位邓海清,做过中信首席分析师、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现在是军工系的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不傻。

说他不傻,不等于我赞同他的理念,而是说他有备而来,不是一时口嗨。

例如采访里第一个问题,关于人口下降。专家表示,人口红利就是没了,其实过去十年靠的更多的是工程师红利;第二个问题,房价。专家表示,不仅要看人口,还要看央行利率和收入增长。一线恢复速度快,部分城市今年可能还会“缺房涨价”。这些观点其实有些见地,不是吃白饭的。但从他的表述,可以看出这位专家是典型的打岔。例如在扩大消费问题上,这专家有俩观点:一,中国消费的真正问题,主要靠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二,未来消费要起来,一靠更多就业机会,二靠劳动者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这俩其实搭不上。居民收入增加和更多就业机会,主要政府的事;社保体系完善,妥妥政府的事;突然话锋一转:很多年轻人不像话,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所以才有低工资。而且泰国人越南人只拿你一半的钱。一下就把宏观问题转成个体的锅,逻辑太跳。所以我觉得,就是“没法说”+“人口红利惯性”。他自己都把症结指出来了:增量和分配。收入增长是增量,完善社保是分配。要么创造出有利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要么用强制力实现更公平的分配。但他没法多说。收入增长这事太大,轮不到他说;分配这事太远也太刺激,说多了容易犯错误。地方政府搞的论坛,你上来讲完善社保?你就是一家投资机构的负责人,要不要先在你投的公司里搞全面合规社保?点到为止,讲武德。于是话题千里转进到个体身上。一讲个体,多年的人口红利惯性发作,拿成本导向说事:越南人泰国人才拿你的一半钱,年轻人你要反思。暴论就诞生了。我倒觉得,专家的这番话,可以看作部分政策口的心理缩影:普遍增长的时代结束。现在搞产业规划和升级,表面产业园实则房地产的套路在失效,越来越见治理真功夫。很难,很烦;完善社保和公共服务则更难更烦。因为地方长期承担公共服务的大头成本,因为长期依赖土地财政和转移支付,全国一本烂账。这时候你要他们去多为社保而负债,各地能打做一团。于是他们会很自然地回归人口红利惯性:别说我们的事了,你们就不能再努力一点?你们不努力,我干脆拿钱投资东南亚得了。这种逻辑不算夸张。书本上经常讲:资本是流动的,是可以在获得收益后跑路、抛下外部性成本的。那别忘了,地方和国企,也是存在鲜明的资本属性的。如果没有更高层级的强制力下场,那对很多地方和国企而言,把之前的积累拿去做投资,收益一定比做攻坚的产业升级和见效缓慢的公共服务建设要更轻松。至于导致的失业,可以压回户口原籍,可以塞进本地低水平就业。只要把福利和工资水平压住,总成本不会太高。以前躲开了社保等成本,成为商品输出地;现在继续躲,就可以拿着输出商品的积累,升级为投资输出地。我国确实也是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

我不反对对外投资,我写过很多支持回答。

但你老惦记着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我怕你不愿补国内的欠账。

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于 2023 年公布,65 岁男女同龄退休,将带来哪些影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938986/answer/28765819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不用太纠结。延迟退休是指延迟发放养老金,不妨碍35岁优化和40岁裁员。(戏言尔)这事不意外。20年时,全国只有6个地区的职工养老保险收支是正的。普遍收不抵支,各种统筹。而职工养老已经是最健康的那个,起码逻辑上主要看着工资交。城乡养老七成依赖财政补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也要补四成,这俩说白了都是福利性质。(当然,福利力度区别很大)而养老金亏空占我国社保基金总缺口的92.9%,基本养老保险吃了70.7%的对社保财政补贴(20年)。20年社保的总财政补贴比例已经到了27.7%。随着急速老龄化少子化,这个口子会越来越大。你当然可以靠挪钱来填坑(20年末把1.68万亿的央企和国资划入社保),但没法年年填。所以该来的还是会来。延长退休年龄可以有效压缩养老金成本。延后发钱时间、延长收钱时间、延缓劳动力总量的下降速度。但也是骂声最大的。除了很多人说的公平性问题外,还有个老年人更能体会的晚年质量问题。例如某地预期寿命是78岁,那大概在73岁左右,他们的生理能力就会开始急速下滑。例如肾过滤能力、关节灵活性、肌肉存量等。换言之,如果是60岁退休,他们的高质量老年生活大概有十二三年;如果是65岁退休,那么就剩七八年,快砍半了。对于重体力劳动者、或运动量小的打工人,这个老年生理衰退速度可能更提前。所以革命老区那一堆中年在大骂,因为他们已经中年了,他们理解了衰老。但没办法。一是说了不算。二是没有有效的投资增值渠道。人老了,养老金来源就会从劳动性收益转向资产性收益。所以很多国家的思路,都是把国民的预存养老金,转化成政府主导或引导的投资资金池。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退休教师基金会投过满帮、作业帮、小马智行。但咱这,我拿你的养老钱去投A股?没这个市场环境,也没人家的证监会。三是反储蓄的政策导向。养老体系不完善,大家就会被迫自己养自己。高储蓄、买房、买国债等稳健产品。但现在房价已经在分化、稳健产品有限、增长信心不足,钱都进储蓄了。而大环境增长不确定、地方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增长压力砸向消费。各路政策都在想方设法把居民储蓄给挤出来花掉,于是居民更加不花。卡住了。说影响,那就是加速社会在心理上的“老年化”。我国本来就不是福利社会国家,第一次普惠全民的新农合诞生于03年,那年有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才1.16亿人。全面的基础社保体系才二十年。在此之前,退休是个体制内概念。(在今天也差不多)好不容易这个基础待遇逐渐全民化了,又马上开始打折。我这种大叔和我的父辈们其实还好,因为咱见过没养老金的日子,骨子里对这事没太大指望。95往后的可能心理冲击会更大。顶着高负债去追高增长,结果前面高增长没了,身后的基础保障在缩水。然后还有一堆人围着他们催生育率、催买房、说越南人泰国人只拿他们一半工资。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专家称「我国居民每赚 100 块,就要拿出至少 50 块来还债」,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谢邀。没事,这不还有50块嘛。不用太惊讶,这是咱的核心增长模式。10年至21年,我国居民信贷规模从1.27万亿飞到8.26万亿;居民贷款的十年年均增速是18.3%,而收入增速是10%;其中十年内的居民中长期贷款——说白了就是房贷——增长了595%,对整体居民贷款增长贡献了76.5%。13年时,我国居民债务收入比还在68.7%,总体上还处于“普遍有剩余”的状态;到21年,干到124.4%。其实高负债,不是不可以。从杠杆率角度看,我国居民的负债水平好像也不吓人: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125324/answer/28778526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但问题是:人家的高负债,往往伴随着完善的社保兜底和充足的金融供给。前者让你敢负债,当了裤子也能在家躺着;后者让你愿意负债,因为交易监管有效清晰、可投资的金融产品丰富。就算赌也是在正规赌场赌,赢了钱不噶你腰子。咱这的高负债,恰恰是缺乏上面两个条件。一是没有兜底,自己顾自己;二是缺乏可信的投资市场;前者逼出高储蓄,后者逼出房地产(土地是有几千年交易经验的可信产品)。政府一看:我正愁你不愿把钱拿出来。顺利成章把房地产拿出来做抓手。控制土地总供给、控制交易规则(例如限购)、给房子绑定公共服务资源。于是高储蓄被转化为高负债。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125324/answer/28778526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化的结果,就是从15年开始(棚改大潮),家庭净收支开始降了。(有高增长,但有更高的负债)

现在实在转不动。一是,还贷成本开始逼近日常开支极限。12年城镇居民的还本付息支出是5万亿,到21年涨到14万亿,占可支配收入的28.2%。那拿河南来看,去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85万元,扣掉这个还贷还剩2.8万元,折每月2335元。不是不能过。但每天只能花不到80元,生育率和扩大消费这些事你就别想了。抗风险能力极低(别忘了低社保的大背景),万一遇上大病和烂尾楼,立刻家庭破产返贫。二是,房子他娘也不涨了。高负债的信心,源自投资产品的增长。是未来的增长
预期支撑着你现在的还债意愿。现在这个行情就不多说了。人口下降这把刀架脖子上,多数地区都会迎来下跌和有价无市。但现在又要你消费。外部环境不确定,内部增长空间有限。于是夜壶再拎一次。什么“房地产三支箭”:支持对房企的信贷投放、支持房企债券、恢复房企股权融资。苦一苦,骂名房企来担。不过这一次很多人不冲,宁愿主动还债降杠杆、继续堆高储蓄率。在最需要响应国家号召的事情上,纷纷鸽了。于是专家终于羞答答开口:所以你要起动经济,要让居民有钱,他如果没钱你要让居民敢借钱,那么现在这两个情况都阻碍了我们这些政策的有效的实施。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125324/answer/28778526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早说嘛。

话说李扬这次的发言是在长白山论坛上,前天邓海清那句“部分年轻人工资低是能力问题,越南人泰国人拿你一半工资”也是在这个论坛。

看来社科院学部委员说话确实能大声点。

武汉官方将房地产归为「困难行业」,当地销售表示「不降价根本卖不动」,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谢邀。从“支柱行业”到“困难行业”,你俩衔接的挺好。不是房地产的脸面问题,主要还是黄老爷的屁股问题。前年武汉卖地收入1900亿,去年是870亿,腰斩。如果照腾讯财经21年的城市负债排行榜,武汉20年的地方政府负债率(算了城投债)为577.51%,全国第七。不要觉得夸张,第一位的贵阳是929.06%,成都400.77%,第41位的上海也有122.72%。广发去年算21年的城市调整负债率,(地方政府债+城投债)除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卖地+上级补贴)。虽然没给出武汉的具体负债率,不过那点红还是很明显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679090/answer/28833916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卖地收入少千亿,而且买地的估计还是地方国企托盘。到去年11月底,武汉的地,地方国资拿55%,央企国企29%,民企仅16%。如果来回倒还没托住,估计实际有效交易量得蒸发七成。这把刀要砍到膝盖了。换个角度说,我其实挺佩服武汉的。九省通衢、集全省之力就不用说了。坐拥84所高校,两所985五所211,168万在校大学生。年轻人,这是人口下降大环境下最宝贵的资源。但凡前几年房地产收敛点,现在就是武汉的起飞时刻。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679090/answer/28833916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679090/answer/28833916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结果21年就把市场饱和度拉到全国第七。武汉去年11月时的商品房库存有2169万平米,全国第二。这是新房,咱没算那20万套挂牌的商品房。而且还没算那7万套未交付的“问题楼盘”(就是烂尾楼)。要不,买房送录取通知书吧(戏言)。现在武汉地方把能用的招基本都用了:降首付、降利率不用说,价格其实也早降了;去年9月武汉有楼盘降价,被地方下令整改。但最近这几个月,基本不管;卖地保证金下调、预售条件放宽(正负零即可预售,简单说就是卖空地)、可以用银行保函来替代保证金、土地出让款可以最长2年再缴清。连重点监管的预售款,也增加了“主体结构到三分之二时”的拨付节点。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能找到人来买,你就可以空手去武汉搞房地产开发。前两年嚷嚷的拿地资质保证金预售款,可以不存在。最直接的是:全民发一个购房资格。限购区域从“本地人限购两套、外地人限购一套”,增加到“本地人限购三套、外地人限购两套”。来,给你一张劳斯莱斯购车许可券。武汉房子该不该买,不知道。万一有小阳春,万一有黄金盘,万一武汉周边楼市先炸了,资金回流填充泡沫、万一有新政明显压缩未来几年的供地。那你得拆了我。只能说:新一线们迎来一个漫长的考试。你的繁荣是土地投资转移支付堆起来的、还是产业投资和人口流入顶起来的,这会在未来二三十年里经历一轮轮考验。从长远,新一线们基本都是人口流入地。二三十年下来,总归会站上高位。但对于现实里的个人,会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站岗十年,这是个挠心的问题。——–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如何看待 2015 年中国出生人口不增反降,比上年减少 32 万人?

这个结果对于有常识的人来说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有新加坡台湾日韩的现成例子和相关理论在那里。计生委专家不过是在装糊涂而已。

以前答过类似问题,现在再答一次。

不要说全面二胎,就是放开计生也是然并卵。

以前读研时,教授讲过,出生率随经济发展和女性地位的升高自然下降,这是因为孩子的养育成本逐渐升高导致的。过去养小孩,只需要桌子上加副碗筷,现在呢?即使是美国,出生率也只是刚到2.0左右,刚刚达到世代更替平衡,人口增长基本靠移民。 而台湾日韩新加坡,虽然都鼓励生育,但出生率我记得都不到1.5。尤其是新加坡,当年也搞计生,后来全面放开计生甚至鼓励生育,出生率也没恢复过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国的出生率已经无法恢复,那中国能不能向美国新加坡一样大规模吸引移民补充年轻人口呢?

我认为不能,除去经济上的,意识型态上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和日韩一样,以单一民族为主,并不具备对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与种族的包容力。

各位如果没有太厚的家底,记得锻炼好身体,多存点钱,不出意外的话,延迟退休是板上钉钉的。

作者:Deep Va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3386/answer/8252209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面对缩招,春节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自述「读了十九年书,最后像菜市场没人要的烂菜叶」,如何评价今年就业形势?

谢邀。

你描述的情况…(翻书)…与事实不符。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468992/answer/28826189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严肃点严肃点。今年估计是:一,大学生就业总量略好于去年;二,普遍薪资待遇增长停滞,特别是远离消费端的、和政府投资收缩的部分高尖精;三,城市和行业间的差距会进一步分化。原因也很简单:好的方面,流动松绑和加大财政力度。前者恢复效果最好的是三产,而三产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大头。1月的服务业PMI,国家统计局和财新分别为54.4和52.9,都在扩张区间。后者是对区域经济的维稳,特别是地方债务循环。像广州这种咬牙要把年固定投资拉到1万亿的(去年8500亿),有可能搞出点高增长。但不利的大环境没有变化。房地产、全球增长放缓、老龄化。特别是手黑的美联储。老美1月的失业率只有3.4%,五十三年里的新低。大企业裁员,小企业扩招。这个数据在降息上是不利的,因为紧张的劳动力需求会推高通胀,拉长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对,这个传导链条就是这么黑)感觉就是要挤爆几个新兴经济体的泡沫、搞出几个资产价格新洼地,检验一下埃苏丹经济学。咱这的防货币潮汐能力还是有的。但全球经济老是被这么高的利率压着,恢复速度有限。如果降息时间点在四季度的话,那今年就是文火。这使得今年是个“熬账年”。要熬去年因人货无规则断流而导致的中小微信心缺失;要熬大企业因不明确的产业管控而导致的经营收缩;要熬房地产在人口下降这一长期指标逆转下的分化;还要熬全球总增量有限的竞争。而且熬的时候,还要做到更精确的多花钱多投资。不仅是为了增加就业,而且也要为下一轮全球复苏做产业准备。所以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就是在好一丢丢的大锅里慢慢熬。起码熬足180天,因为到8月就该有降息预期的市场消息了…吧。至于读十九年书读成市场上没人要的烂菜叶。没事,会习惯的。之前说了,学历是在高度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里才有溢价。以前是张文凭就有溢价,那是因为普遍增长,大量工种和市场处于分化前期,溢价未确定。现在进入存量环境的分化成熟期,每张文凭每个专业都会有越来越确定的初始价。不少专业的溢价甚至会被清零。大专和硕士都是一个价,或者象征性多给四五百,以示对文凭的最后一点尊重。这不是你读书努力与否的问题,而是这个行业已经从分化走进固化,工种价格定下来了。这时候别说读十九年读成烂菜叶,读二十九年也一样,这条分工线上就没你的坑。这对于缺乏信息量的小胖友,很残忍。他可能是在15/16年考上大学选的专业。他的父母和老师可能都是70后,对就业的概念集中在90至10的二十年里,都是普遍增长环境;到他选专业时,那几年的增速刚从9%下来,在7%,很多专家还在聊什么时候回冲8%。等他本科结束后,19/20年,以为大环境的收缩是暂时的。于是读个研,深造一下顺便观望。结果等研究生读完,可能自己的行业固化已成定局。想再过渡一把,年龄也不允许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定要观察历史的进程。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国内的媚俄情节是怎样的诞生的,为什么会那么广?

1.历史原因,小时候,都被灌输过毛子的东西,比如那本描述大冤种保尔的垃圾书,得亏作者死的早,否则活到大清洗,亲眼看着老布尔什维克被一一弄死,看着自己的大元帅被冰镐爆头,那场景简直是魔鬼都要自叹弗如的精神折磨杰作。

2.现实原因,中国是个没有朋友的国家,2018后,持续被米国集团压制,所以有些人对那些同样被压制的伊朗和毛子(他们也不是中国朋友,最多炮友,中兴出事源头就是伊朗卖了它)有好感,这算是一种朴素的牛马道德。好比当年斯大林死后,恶行被苏共高层公布,一群黄俄孝子不服,去哭丧,被毛子打得像一群狗

但现实里,上至富豪高官,中至普通留学生,下至凤姐这种基层劳动者,往米国跑的多,往毛子跑的少得多,毕竟嘴巴会说话,身体可比谁都老实。

武汉医保改革重大调整,「普通门诊费用不能报销」将成为历史,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如何看待此事?

谢邀。

现实的教育意义,比唠叨一百万字还强。

这事反应最强烈的是老人,那就来看看老人的养老金。(对,这事其实就是养老问题)

我指的是职工养老这块,城乡养老每月百来块的就不用看了。

照报道,我国人均职工养老金在月3000元左右。

这个平均数看着害行,但这是包了国企央企的数,所以重要的是中位数。

咱这几乎所有中位数都很难找,所以我用个不科学的办法。

14年北大国发院测算城市老人的养老金中位数是月1600元。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925170/answer/28854562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而那年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平均数是月2050元。那就是78%的比例。所以大概套一下,眼下职工养老金的中位数估计是月2400元至2600元之间。然后再回头看这次的医保改革。简单说:咱这的医保说白了两本账。你的医保钱,一部分进你的个人账户,这笔钱就是你看病直接用的。以前不规范的时候,可以用个人账户的钱买食品、日用品甚至家电。另一部分进统筹账户。所有人的大病医保和住院等大钱从这里出。现在,因为各种原因,例如老龄化,例如最近几年的支出,统筹账户的钱不够。而大量个人账户,特别是身体健康看病少的,里面的钱就那么放着。所以改革方向很明显:压缩个人账户,补充统筹账户。而且也确实有个比较科学的方案:把补充进统筹账户的钱向门诊倾斜。鼓励早看小病、多去基层医疗点,以早治减大病。但如果结合前面的养老金,就会发现问题不会这么简单。首先,是直接的个人养老金减少。武汉医保局自己数据,新规之后,武汉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年均减少1992元。这快够大半个月的养老金了。而现实里,很多医保卡网点还是可以买到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医保个人账户,实际上就起着养老金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的老人,这点尤为明显。但更深层的,还是医保的公平性问题。在压缩个人账户的趋势下,假如你身体健康坚持锻炼、并且正式就业,企业合规缴纳社保、最终在少基础病的情况下以心脏病、急性衰竭等形式快速离世。(真正意义上的喜寿)那你缴纳的医保跟你个人没什么关系,反而是长期住院的老病号花了大头。当然,我不反对医保的救济性质,我个人完全支持拿我的医保钱去给其他参保病患使用。将心比心,互助互济,这是医保的本意。但这需要更透明和一致的执行。例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长期泡病号,这种钱我要不要出?再例如各地区存在报销条件不一致,会不会钱被挪去更宽松的地区?如果再加上各地区的医疗水平有明显差距,这会带来对医保的公平性质疑。毕竟养老金也有了完全的个人养老账户。那在医保全面统筹下,能不能留一个完全的个人医保账户?哪怕彻底禁止用于采买日用品等非医疗开支、完全禁止生前取出。至少让老人相信:就算存在着各种潜规则,起码有一笔钱是肯定用在我自己身上的。归根结底,还是没钱和公平性两个问题。一般认为养老金替代率在70%比较合适。你退休前月薪5000元,退休后养老金3500元,生活质量不会明显下降。但我国这个比例是43.6%。这必然导致老人会尽可能挪用医保个人账户,这是生活所迫。如果不能加钱而必须进一步压缩,那公平性的问题就会被摊在台面。未富先老的压力,在一点点展开。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国家卫健委鼓励地方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上大胆创新,会带来哪些影响?

谢邀。来康康同一人在不同时期的发言。14年10月(该年新生人口1687万人):《全面放开二胎目前暂无时间表》杨文庄 在例行新闻发布会曾表示:如果现在普遍实施二孩政策,就会使中国的生育水平有一个很大的反弹,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使国家制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受到影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128666/answer/28871667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5年11月(该年新生人口1655万人):《预计最高一年出生人口增长2000万》杨文庄 表示:我们预测,未来几年,出生人口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最高年份预计会超过2000万人,可能到两千一二左右,这些都是有预期的,也是可以应对的。当前要做的工作是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引导群众合理地安排生育时间。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128666/answer/28871667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7年1月(16年新生人口1883万人,修正后数据):《2016年是中国新千年来出生人口最多一年》杨文庄 表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目前看还是完全符合预判的。”杨文庄 预计,“十三五”时期是政策调整效应集中释放的一段时间,中国总和生育率将在1.8左右波动,“这个判断我们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128666/answer/28871667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河南、四川等多省拟试点现房销售,此前多地曾尝试探索,取消预售制「难」在哪里?

谢邀。出卖我的爱——人家都搞对存量土地收税的土地财政,偏你搞对增量土地抬价的土地财政,而且你还是唯一卖方(兼裁判);逼着我离开——买不起,溜了溜了;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结果发现大量公共服务和就业被绑定在土地财政上,很多人不得不买;出卖我的爱,你背了良心债——土地财政本身就是高负债高扩张,一堆地方玩到债务压力爆炸;就算付出再多感情也再买不回来——但62%的居民部门杠杆率,还要考虑自顾自的养老医疗,实在是买不动了;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分税制后的房地产,闸门是你开的,钱的大头是你拿的;现在又要用真爱把我哄回来——现在卖不动了,指望靠讲点规矩(扭扭捏捏搞现楼现售)和放宽条件来把买家勾回来;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超额储蓄不是你踹一脚就能变成买房钱;让我挣开,让我明白,放手你的爱——放开对产业的拍脑袋管控,明确依法治理的经营规则,不要老是盯着这个夜壶。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921835/answer/28862398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经点正经点。

以前聊烂尾楼时,提过臭名昭著的“正负零预售”。

简单说,就是把地基搞好,就可以拿预售证开始卖房。

这种见不到楼就掏钱的,小时候广东那边叫“买楼花”,香港传来的。

开发商提前拿到购房意向,可以压缩回款周期,效率。

但问题是,香港那边总归讲点规矩。购房款一般先放在律师事务所手里,律师对业主负责,验了楼才会把钱转给开发商。

咱这,预售款据说是放在银行监管账户里。

最近这俩月各种限制进一步放开,“支柱行业”。很多地方的正负零又卷土重来了。也能理解。土地财政上,开发商和地方就是一体两面。只是开发商是白手套,脏在面上。所以这个鸟样,你跟我说他们在真心推现房销售,我持怀疑态度。总感觉是做几个示范点,把区域内的均价扛住。当然这也不重要,毕竟1月的土地供应规模下降了33%,而成交面积在更少的供给下还是下降了15%。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921835/answer/28862398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