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十三部门: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你怎么看?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0037003/answer/28625585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就是把KPI机械地摊到基层一线。

效果好,上面的功;效果不好,下面的过。

时代变了,这个操作,卵用没有。一,老师的权限已经大大收缩。我妈以前是初中老师。以前时不时有家长找她:我的孩子交给你,任打任骂,管好就行。有了这句话,我妈也不会客气。训起学生来声音尖八度,很吓人。换今天,可以找一万个角度批判她:造成心理阴影、粗暴生硬、低效巴拉巴拉。问题是:当年真有学生敢在学校卖药丸、真有女生初二就怀孕、真有一票小伙子放学就拎着钢管(拆课桌下的那道杠)去校门口开片。不说他们。我在初中干过的(我读的还是我妈任教的中学,就在眼皮底下),包括且不限于:偷书、偷卖学校电脑的内存(两条128MB我扒一条)、中午去电脑室网吧、偷卖隔壁工地钢筋、周末去电脑城兼职卖成人光盘(5元一张抽成5毛),等。而我还算个好学生,你可想而知我身边的卧龙凤雏们。社会环境太复杂,家长太忙,学校承压。于是很多家长主动把管理权让渡给老师。那时候不少老师也单纯,家长敢放就敢管,从早上六点半管到晚上九点半。不说让多少学生成了才,起码减少了地方治安压力。现在?不可能。现在学生在学校里蹭破个皮,家长就冲校长办公室;万一遇上自杀这种恶性事件,学校找老师开通报和训诫会都得开两三轮。老师的管理权限非常模糊,稍有不慎就得背连带责任。例如因为缺乏校园运动保险机制,多少体育老师直接放羊,单杆都不敢让学生上。就这个环境,我还得对你家访?家访个啥?我能说啥?你的娃只要每天能全须全尾放学,我就是胜利,别的不想。二,鸡娃难度暴增。以前虽然也是应试教育,但压力属于少数学生和学校。有尖子生和想上进的,那就多给些习题卷子,让他们多读几本书,效果就出来了。我初三时成绩太差,中专预定。老妈找我的数学老师帮忙,他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我每天多做一道大题。就一道,做透,第二天能把解题思路说明白,OK。就这么个简单的小灶,帮我整进了佛山一中,算是化腐朽为神奇了。多数学生根本懒得想这事,放学了就去机室打机,考不上好高中就去职校,无所谓。广东这边当年特别明显:不会读书你就出来做事咯,去三叔到深圳跑水货,人家大学毕业时你都买房了。但这个方法放到今天,肯定不够。非正规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学历越来越刚需;而中考分流等强制性淘汰又越来越明显。差的高中几乎等于差的大学,家长焦虑。而老师要双减,也不能校内辅导,校外辅导机构也躲进地下。学校帮你带孩子,可以;帮你带出优秀的孩子,抱歉超出能力和权限范围。这时候去家访能说什么?还不是车轱辘话。三,家庭的问题,老师改不了。家里有人做过老师的知道:这二三十年来,“好家庭”决定“好学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这种高刺激性的内容产品下沉,自律、系统化学习、主动性,在普通家庭的孩子身上越来越稀缺。因为父母忙,父母也不懂,从小的陪伴和教育就是扔个平板给孩子。孩子玩游戏刷视频“忙”起来了,父母就觉得“带”了孩子。这样的孩子只能应付小学,到中学面对多学科交叉知识时就会吃力,到高中时只靠记忆力完全不够,批量刷下来。只有少数,要么老天赏饭吃,要么遇到真会教的老师,能悟出来。问题其实在家庭身上,双职工中低学历的父母,很难给孩子助力;没有这块助力,孩子很难在这个内卷加剧的环境里自己突围。但这怎么说?家访时唠叨“您要多陪陪孩子”?甚至不能说“报个班试试”,这有违规引导家教的嫌疑,会被举报的。总之,现在的老师和以前的老师,已经在职能上出现重大变化。特别是非重点非中心城市的学校。家访对他们而言就是个劳力劳心的形式主义过场。那就演一下呗。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专家建议对 50 万以上存款征收利息税刺激消费,这一举措能促消费吗?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0661429/answer/286293949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招行的零售客户(你就理解为开卡的)有1.82亿户,这1.82亿户的总资产是12万亿元。在总账上,每户的资产是6.6万元(存款和其他金融产品形式)。但到金葵花以上的客户(月日均账上资产50万元以上),只有409.45万户。而这四百来万户的资产有9.7万亿元。其中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账上资产超1000万元)13万户。他们的总资产是3.7万亿元,户均资产是2800万元。稍微一算,就能看出一个典型的倒金字塔资产分布:1.77亿户,就2.3万亿元,占总资产的19%,户均资产1.3万元。这是97%的现状。而那400万月日均资产在5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的,6万亿元,占了总资产的50%,户均资产约150万元。这是2.2%的现状。1000万以上的,3.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31%。这是0.07%的现状。(这只是招商银行,其他银行懒得找)好,现在要收钱,找谁?找那97%?户均资产1.3万的?找那0.07%的?他们是有钱,但你不好明收。明面还得不停地出产业政策来刺激他们的收益,拉高他们的回报率,帮助他们增值。因为这些人对收益最敏感、财富集中度最高、规模很大(可能再过二十年就是占比最大)。一旦他们发现,连最基础的存款收益都要课重税,那他们的第一反应不会是消费、也不是投资其他类别的资产,而是跑路。存款是最基础的金融产品,你释放了一个信号:以后境内所有资本利得都要交出大头,所有。长期投资缓缓,先跑一部分再说。那就收那票真·中产吧,账上趴着几十万捏。也不行。你不知道他们哪些是买房的。这不是支柱产业么?不是占贷款余额总量的40%、地方财政的50%么?也不知道哪些是中小微企业主,你最需要的市场活力、就业主体。存款这个量的,一般发挥着“管道”作用:他们往往是大资本转入实际经营、流向普通人收益的毛细血管。我国企业杠杆率在160%左右,天知道他们还欠着多少钱。他们的增长反而能对冲财富的过度集中,并且把增长红利更大范围地分下去。恰恰是你最需要扶持的。很难想象这是个经济学教授的建议。其实我国收过存款利息税,有些国家现在还在收,爱尔兰我记得是33%。但咱这很不好再收这个税。说白了就是政策制定过程模糊,非常容易释放出错误的信号。你是不是就盯上我的钱了?(是,速答)那我走。而且人家敢收,是因为人家真有其他相对可信的投资渠道。买几支稳健点的股票,收益率还能看;就算崩了,交易规则清晰,愿赌服输。咱这,连彩票都不好说。眼下又是人口减少,连土地房产都面临价值波动,储蓄和国债是最后普遍可信的金融产品。人家负利率国家,也只是央行和银行之间。日本那个鸟样,银行还会象征性给储户几百日元的利息,不然没法吸储。不能直接踩踏所剩不多的信心。总之,很多专家似乎就会那么一招:逼人花钱。居民存款不是一百多万亿嘛,逼他们花,经济就起飞了。高储蓄是因为悲观预期,叠加社保网不完善的个人医疗养老准备,再叠加高房价。越逼,越不花。还是那句话:不管是社保廉租房还是高尖精产业投资,您先出钱。黄四郎还知道先出钱呢。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秦国吹?

1.谭嗣同《仁学》里提到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秦政的理论来源,就是荀学,或者说,法家。

荀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商鞅,韩非子,李斯,申不害等人(老天有眼,基本都横死了)。本质上是帝王集权术,有些思路可以追溯到《管子》,比如商鞅版的利出一孔,明显师承管仲版的立出一孔。

管仲的原话是:“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羡(多余的钱财),隘(限制)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

商鞅版利出一孔,则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把一孔定义成耕战,通过重农抑商,军功制等操作彻底堵死普通人的其他出路,除了种田打仗没有别的出路。

2.由于教材里不敢把《商君书》,《五蠹》里那些东西科普出来,里面提到的把人当猪狗一般管理的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驭民五术就是秦政的核心之一。重农抑商,连坐,焚书都是为驭民术服务的。有的操作后世继承了下来,比如重农抑商,有的改良了,比如焚书坑儒改成独尊儒术。

这里节选《弱民》的一部分内容,自己判断吧。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

3.秦吹搞错了自己的身份,才会出现猪狗和屠夫共情的滑稽状况。

如何看待卫健委称米糠、麦麸有望重回餐桌?

还是那句老话,真要和外头开片,最脆弱的还不是芯片,而是粮食。

1.目前国内大豆种植业基本被国外种业公司(孟山都等)和美洲大豆打趴了。而豆粕(大豆榨油后的产品)是动物饲料里不可缺少的东西(只喂玉米牲口不长肉)。

目前国内每年猪肉消费量大概是1100亿斤,生猪出肉率按75%算,200斤猪耗饲料按500斤算,一斤猪肉需要3.3斤饲料,这些猪肉总计需要耗费大约3630亿斤的粮食(饲料的主成分是豆粕和玉米)。加上其他肉类,耗费粮食估计超过4500亿斤,而整个中国粮食产量也就12000亿斤左右。

2.中国只有东北地区有条件搞大规模机械化的现代化农业(南方地形太烂,华北土地不够集中,缺乏规模效应和机械化程度低都会造成种地不赚钱)。其余地区的农业因为生产率太低,即使靠补贴和保护也很难避免抛荒的出现(国内农业因为生产率问题,产品毫无竞争力,价格一直比境外贵,因此两广一带会有大量的粮食走私进来)。

这种情况下,如果开片,那就要做好吃不上肉加日常吃红薯洋芋的准备了。

如何看待「 2023 年春节旅游出游 3.08 亿人次,恢复至疫情前近九成,部分消费数据超越疫情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0878481/answer/28642798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先稳住,抢时间。

现在是有几头老虎追在屁股后面的。

虎一是房地产,去年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了39.8%。而且不止是居民不买房,企业也开始不租房。去年的写字楼空置率,大约是北京18%、上海17%、广州16%、深圳21%。一般认为20%是写字楼的过剩红线。21年,北京甲级写字楼的净吸纳量(就是抵消退租后的净租售面积)是102万平米;去年,这个数字跌到8万平米。疏散非首都功能大成功。而且这几位已经算表现好的。青岛天津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超40%,沈阳厦门南京长沙武汉西安超30%。说白了,这背后就是中小微收摊、大企业收缩,砍招聘砍项目用地。房地产的压力没有停留在居民住房,而是蔓延到了工商用地。这下城投连最基本的运营现金流都编不出来,当场抽过去。虎二是外需。这个倒没啥惊讶的,毕竟是退出宽松的全球大环境。12月的出口下降9.9%,对米对欧分别下降19.5%和17.5%。今年外贸估计是个大U型,可能到四季度才能硬点。虎三是人口下降。房地产这头老虎背后是债务连环雷,急,猛。所以搞了一堆类似金融十六条的玩意来应对。主旨就是允许、支持房企融资,实在不行就把钱硬塞下去,求别死。(和当年的三道红线形成鲜明对比)外需这头老虎,硬,没什么好招,熬呗。好处是,总会有转机,美联储也不可能一直撑下去。唯独人口下降这头老虎,最无可奈何。以前咱这发展经济最顺手的招,就是给过剩劳动力组织个“新区”、“新城”。劳动力一开工,增长就有了;现在劳动力虽然还相对过剩,但总量转入确定的收缩,整个增长预期无了。书上说你要赶紧从数量增长切换到质量增长,但实操里谈何容易。“新区”、“新城”的过剩无用基建都能直接炸一片雷。

人口下降能同时触发偿债能力下降、投资收益下降、规模生产效益下降、生产成本走高等多个雷,一虎更比多虎强。

别的小老虎就不提了。

所以要赶紧重启市场。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3.97万亿元,而21年是44.08万亿元。21年的社零增速是12.5%,20年/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是3.9%,而去年下降了0.2%。要是能部分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10年至19年的平均增速是11%),哪怕6%,消费也算起来了。谨慎乐观的信心就在这里:毕竟14亿人,只要能规范社会治理、放开部分垄断市场,让更多人能安心做买卖,14亿人的正常交易量就足够保个3%以上的基础增速。我没扯加养老金失业金这些。就眼下这个穷窘的大多数,免了各种罚款贴条流动限制,大家就能摆摊倒货搞出基本增量。有这个基础,哪怕三四线房地产要崩、外需大半年低谷、人口继续减少,还是能保持十来个重点城市的高增长和活力。你以旧还新的不良资产置换、拉增长的产业投资和基建,才有有效的落地点。就像玩华容道,这些基础增量是闪躲那群老虎的宝贵空间。总之,说人话就是相信群众、尊重群众。重启市场只是第一步,真把“全国统一大市场”那份文件落实个六七成,今年也不会太难受。人力或能胜天,但几个政策部门是胜不过亿万个体的交易理性的。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浙江交通集团:从财务共享出发,书写国企数字化转型高分答卷

导读

作为浙江省属国企航母,浙江交通集团22年在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下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实现逆势增长。其财务共享中心副总经理孙华明在金蝶全球创见者大会上接受采访时,讲述了推进财务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国内标杆的实践经验。特别与您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浙江交通集团”) 成立于2001年,是浙江省级综合交通投融资主平台和建设主力军。多年来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业务优势,浙江交通集团成功打造了较为完整的综合交通产业链,贯穿投融资、研发、设计、施工、商贸物流、资源开发、运营养护、装备制造8大产业链环节,形成以交通基础设施业务为“主体”,交通关联业务和产业金融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业务布局。

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浙江交通集团位列第302位,较2021年首次登榜大幅跃升131位,在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下实现了逆势增长。作为浙江省属国企航母,浙江交通集团表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这与财务数字化引领的集团管理体系变革密不可分。

近期,浙江交通投资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副总经理孙华明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在集团整体“数字交投”战略引领下推进财务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国内标杆的实践经验。

聚焦重点任务,化解多层级集团管理难题

孙华明表示,浙江交通集团由省属国资委企业下属的三家企业集团整合而成,多业态、多层级的组织特征,对集团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比如自下而上的数据传递往往存在重复报送、无序报送等问题,不仅大量消耗从业务层到管理层的时间精力、降低工作效率,更影响数据价值的发挥。

2017年,浙江交通集团管理层聚焦集团“三个能力的提升”,提出“数字交投”战略,推动数字化转型。其中,财务数字化被视为战略实施落地、促进集团管理体系变革的枢纽项目。孙华明指出:集团董事长多次强调“财务数字化是建设‘数字交投’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要起到倒逼业务和引领业务的作用。”由此提出了浙江交通集团财务数字化的五大目标,即“提效率、降成本、控风险、促转型、创价值”,希望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推进财务数字化转型,不仅满足财务、业务条线的需求,更进一步激活数据,为企业管理决策赋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为一家多元化、多层级的大型企业集团,浙江交通集团需要的数字化平台必须具备相当的业务宽度,以及先进的产品性能和系统架构,能适应多业态多场景的复杂应用。孙华明表示,金蝶基于近三十年的行业沉淀,能提供符合集团应用要求的领先产品,并有专业服务团队保障项目的实施。

2020年6月,浙江交通集团携手金蝶,正式启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浙江交通集团将金蝶云·星瀚确定为财务数字化转型的落地系统,并逐步推进数字化系统在旗下企业制造、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多领域的应用,通过业财融合的不断深入,推动集团的整体数字化转型。

财务共享建设助力“数字交投”战略落地

目前,浙江交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一期)建设项目已经成功上线,并正在开展二期项目的建设。集团制定了一套包括流程、制度、系统、数据四个方面的会计标准,并在金蝶的协助下成功搭建了两大平台。

“第一个就是以金蝶云·星瀚系统为主的业财资税一体化的平台,这里面涵盖了包括业务系统在内的集成,以及资金、税务、票据、档案、预算等功能模块;第二个就是数据中台。我们利用金蝶云·星瀚实现数据贯通、业财融合,大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同时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再通过数据中台以可视化看板的形式输出到管理层,形成了多层级的管理框架体系。” 在这一管理框架体系下,数据从业务到管理层的流转更加高效和精准,对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放大,成为 “数字交投”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

同时,集团还完成了财务的集中上收,借助自动化规则打通流程节点,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大量人力资源得以从繁杂的机械性事务中解放出来。以财务共享为起点,集团正不断加强财务人员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以及观念的转变,加速从业务财务向战略财务的转型

孙华明还提到,集团在财务共享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智能化应用,目前RPA机器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已在7个一级流程、21个应用场景中落地。其中国资快报RPA机器人在整个集团多个板块推广,帮助财务人员大幅减轻工作量,集中体现了财务数字化提质增效的成果。

事实上,财务共享不仅提升了财务人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打通了业务、行政、采购、资产管理等环节,为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带来便利。例如,集团上线的差旅系统简化了员工的报销流程,让员工的报销更加快捷高效。此外,集采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陆续与财务系统实现贯通,形成了从业务到财务管理端的数据闭环,更有效地指导业务。

以数字化为牵引,加快迈向世界一流

回顾财务共享项目的建设历程,孙华明说,浙江交通集团与金蝶像一家人般亲密无间,同吃同住、夜以继日,投注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只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将项目打造为国企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从一开始的踌躇前行,到近来项目进展越来越快,我觉得离不开金蝶产品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双方团队的同心协力,也离不开双方管理层的大力支持。”

随后,孙华明从他的视角分享了大型集团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经验。他认为,首先必须明确转型的目标与主线。浙江交通集团的财务数字化转型旨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沿着流程和数据两条主线推进建设,通过业财融合的线上化来提高作业的效率,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化解管理难题。除此之外,集团管理层对数字化工作的重视也非常重要。浙江交通集团将“数字交投”的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管理层在数字化战略中倾注了巨大热情和精力,对集团下属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均设置了详细的考核指标,并以每周例会的方式定期听取各家分公司、子公司一把手对数字化转型的工作蓝图规划、思路和成果,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最后,孙华明还特别提到:“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数字化是个复杂的工程,很多东西不是一开始就能想清楚的。我们遵循着 ‘知行合一’的思想,一边推进实施,一边引入咨询项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为之后的实践提供指导。”

2022年上半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从“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四个维度提出了全面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行动纲领。在政策引领下,浙江交通集团发出争当“四个标杆”的动员令,吹响了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进军号。

孙华明表示,“十四五”期间,集团财务共享项目有五大核心任务,包括:推进业财融合,作业集中及运营提升;全面预算系统升级;指标体系建设及管理场景落地;推进财务组织转型。为此,集团正加速建设票税一体化、合并报表升级、司库体系升级、成本管理精益化、企业经营画像、债务风险管控等项目,持续推进财务数字化转型。接下来,浙江交通集团将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各领域组织重构、流程再造、系统重塑,争当国企改革标杆,加快脚步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四川生育登记取消结婚限制,该政策有何影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252087/answer/28675843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就是不想解决低生育率问题。之前提过,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俩码事。你把生育这事看成“人的再生产”,那少子化、低生育率就是扩大生产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廉价公共服务是降生产人的成本,补贴和拉高工资收益(包括社保)是扩大投资。总之是花更多的钱,做出人的增量。但老龄化不一样。如果冰冷一点,可以把老龄化看成一个单纯的去库存问题。人老了,生产能力下降,和社会的互动逐步转入纯消费。那就想办法强行维持生产能力,同时限制免费消费量。做的精巧点,搞不好能实现“低成本去库存”。而且,老人有储蓄有资产。如果能多线操作,实现“人走了,钱也花完了”的精准操作,那老龄化的成本更低。我承认这个想法是灰暗了点,但听其言观其行。我国育龄妇女从10年的3.7亿,下降到去年的3.1亿。17年到20年,育龄妇女年均减少567万;其中黄金育龄期(20岁至29岁)年均减少540万。同步的是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4岁延后到28岁,结婚登记数从13年的1347万对下降到21年的764万对。种子在萎缩。如果真是按数据治理,那最晚在18年就应该启动对生育率的投资。(那年二胎红利出尽,新生人口直降200万)没有,18年还搁那棚改呢,这是变相增加生育成本。奥地利学者鲁茨有个“低生育率陷阱”理论:总和生育率低于1.5,由于育龄妇女比例、家庭规模、经济期望值的下降,生育率很难再回升。18年的总和生育率就是1.5,18年有关于刺激生育率的投资么?取消生育限制不算投资,投资是要给真金白银的。文件发了五年,现在1.3,说什么也晚了。所以我看现在很多政策的感觉,就是没几个真正上心生育率问题。撑死有些地区搞点生育补贴。这是好事,但从宏观面上看,这只能起到争夺流入人口的效果。死道友不死贫道。前几年聊的“生娃分房”、“廉租房租售同权”、“大建菜小”、“按人口比例规划高校和三甲投资”,影子都没看到。那有理由怀疑:真正的政策准备,是老龄化。例如个人养老金。减轻社保压力,还能为股市增加新血;例如延迟退休,延长缴纳期限、延后养老金发放。如果配合“动态发放”(根据收支情况减少发放金额),支出还能进一步压缩;例如体制内的“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新人保低限高,向企业的多缴多得看齐,控制体制福利总成本;例如制度化的以房养老,回收产权减少在售房产总量,以保证发放养老金的信用来换卖地收入;例如农村社保的长期低额(控制支出)和强制合规缴纳(增加收入。当年新农合有福利性质,很多地方是村集体代缴)。这些延长工作时间、增加个人养老成本、挤出储蓄和产权的方向,可能才是未来的重点。因为这些方法在十年二十年的尺度上,确实会有效。但如果真是从“放弃对人的投资”、转入“控制人的汰旧成本”,那五十年内的生育率估计都得悬。普遍的国家养老体系撑不起来,一个年轻人要在二十岁就胆战心惊地规划自己的七十岁。这只会更严重地挤压生育率。

迟迟不愿投资年轻人,反倒是推着年轻人去接各种盘。

那就等着生育率打败韩国吧。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默认有钱人可以三妻六妾子孙满堂了,让穷人结的起婚成本太高,那就让有条件的人多要几个孩子,而且私生子好像完美回避了孩子的政审问题,有点意思了

「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代,谁来「端盘子」成为现实问题,你认为大学生能够填补餐饮业「用工荒」吗?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239078/answer/28697936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这大概是“人口下降”+“增长放缓”下的最大好处:公平性的被迫下沉。现在回头看,“人口增长”+“高增长”,真是玩效率优先的最佳剧本。“你不做,有的是人做”,这一句话就能摧毁对公平性要求。普通人不得不自发卷起来,互相竞争,唯恐错过高增长的机会。于是可以设计一套择优机制,让海量备胎自己卷出高质量,然后掐最好的苗子,还可以支付相对低的成本。什么合规社保加班工资这些,不用聊,备胎们自己都不敢提。效率极高,成本极低,投资回报极大。但是一进入“人口下降”+“增长放缓”的剧本,这套择优机制就靠北了。一是真没人干,二是卷也卷不出什么。电子厂和工地里一堆四五十岁的,没人干这事已经不用说了。关键是卷也卷不出个啥。我当你天选打工人,一线城市年薪五十万。来,三十岁前给我搞出一套无贷学区房。你天选之人,婚嫁市场上都未必拼得过本地收租土著。那普通人还卷个屁?又高考又考研,刷题泡课,苦哈哈十几年换来毕业年薪二十万(已经很好了)。然后在大城市里挣扎十年,我当你能存一百万,估计也就郊区首付门槛,本地好点的公共服务资源和你无缘。还回不了乡下,因为资本集中大城导致小城少就业机会。整个卡住。然后是生育率暴跌、消费乏力、小城农村的经济腹地衰退。择优机制失效,就该转入培优机制。从割韭菜转入种韭菜,而且还得小心收割,不能伤根。老龄化是这样的嘛,劳动力总量不可逆地萎缩,要从质量里找增长。而质量路线就必须要强调公平性:让更多人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健全的保障。2亿单身独居成年人,家庭单位在崩坏。再过十年估计有3亿成年人没有软肋,你不把他们捧在手心里哄一哄,他们就躺平。反正到30年时,每年起码有760万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到50年时,我国劳动力总量会从现在的9亿降到7亿。发财很难,但低水平就业很容易,半待业打杂工咯。估计那时非一线的空置房比例能过20%,房租还能降一降。你不提供更公平的环境,那大家混混日子,你自个下大棋去吧。日本本科学历比例我记得是25%以上(不计短大专门这些),人家照样端盘子。日本现在的小工厂工资也不算特别高,20万日元,折人民币一万,国内一堆中专生前仆后继。说白了就是讲点规矩,宿舍、八小时、加班费和加班期限、年休假期、年金和保险。国内要是能照这套下来,你就算月薪写明4000元,招工荒也解决了。不要以为4000元招不来人,我跑过不少劳动力输出大省,这个条件绝对能招到。就是玩效率优先的择优机制玩出瘾了,路径依赖。择优机制可以躲政府成本,不用纠结劳动力培训、劳动条件保护、普遍保险、失业金补助。也不用纠结廉租房、租售同权、农民工子弟学校。更不用纠结集体协商权、劳资关系。外部性成本全部甩给打工人自己解决,以至于有人能一脸天真地感慨:我国大城市里没有贫民窟耶。那是,多影响房价。现在这条路已经看到头。如果想保持国内还算成型的消费,让本国产业有一个稳健的研发转化为市场应用的空间,就必须要改善打工人的待遇。而且主要成本得政府出。企业杠杆率都过160%了,你收割了卖地的大头,坐拥5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杠杆率才48%,你不出谁出?花点钱,赎买点公平性,换回点积极性。多数人不是贪多,而是求稳定,你就当为他们买出个稳定来。哪怕是稳定的低薪。总之,耗着呗。虽然没几个大学生真想待业,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待业反而是难得的倒逼动力。这个结构不是大学生们搞出来的,解铃还须系铃人。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河南太昊陵一游客情绪失控,从岳飞观拿铁板打砸秦桧像,目前已被控制,如何看待此行为?他将受到什么惩罚?

跪那里的应该是赵构而不是替他行凶唱黑脸的秦桧,秦桧之于他,好比贝利亚之于史达林。只是这地方的人喜欢自欺欺人(为尊者讳),所以责任都推卸给秦桧了。

1.岳飞收复开封前被18道金牌拉回去,怎么看动机都是赵构为了避免他真的迎回两个老皇帝。

2.赵构当年应该是被金人打出pstd,再基于原因一,所以才任用秦桧对金媾和,这种情况下坚决主战的岳王爷就不识抬举了,杀害他应该也是赵构的决定,至少他许可了。

3.岳飞日后平反,原因也不复杂,

3.1 金人继续南侵媾和失败

3.2 pstd赵狗下台了,换了个心理更健康的人上来,同时徽钦两人被迁出开封。

这种情况下,自然要给岳飞平反,同时,为了体面,责任全部推给秦桧完事。

如何看待《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2023年3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什么?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572588/answer/287060861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估计今年的留乡农民工数量,高了呗。以工代赈不新鲜。十二五(11年至15年)上头投资260亿,十三五(16年至20年)投资300亿。在本地干点活,搞基本农田、小型水利、道路、饮水工程、小流域、草场等建设。就是把原本包给专业施工队的活,拣些低风险低技术的,包给本地失业群体。很罗斯福。不过这两年有点不一样。去年八月,也就是十四五的第20个月,上头对以工代赈的投入已经到了140亿。看来十四五的以工代赈中央总投入可能会接近500亿。力度明显提高。过去对以工代赈不那么看中,是因为地方人社部门手上还有些招:一,最直接的是联系对口的地方和工厂,本地人社部门来组织劳动力输出;例如东南那些对口扶贫的城市,他们收集本地工厂的用工需求,你把人送过去就行;也有对口的国有建设企业,他们也有指标。这种属于帮忙解决信息差:你在这个城市失业,但可能那个城市有就业,本地人社用公家的信息量帮你插眼开图。原本去工地的还去工地,进厂的还进厂。基本工作模式没有太大变化,切换成本低。二,如果这条路不好走,那就落到本地就业上。这时候本地人社的工作压力变大。都是劳动力输出地了,本地就业肯定有限,不好塞。但前几年留下的扶贫产业还在,拿点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扶贫企业谈谈,还能塞几个。以工代赈一般放最后。前面那几招,劳动力需求的起点还是市场。就算是扶贫企业,他们也是算了政策收益后,在总账合适的前提下吸纳扶贫就业。换言之在这个阶段,可以认为还没有出现结构性失业,市场总需求还是旺盛的,失业的锅都可以扔给局部变化和信息差。但以工代赈不一样,这是标准的救济性就业。说白了就是花钱给人找活干,而且这活的实际效益有多少不是优先考量,有活干才是第一。翻译翻译就是结构性失业已经产生,不是信息差的问题,就是总需求吸纳不了。我翻了翻14年和新版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区别还是挺明显的。最直观的是第28条: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应指导以工代赈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组织项目所在县域内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加工程建设,并优先吸纳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灾需救助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和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影响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等群体。宁可折损效率,也要增加用工量。这条是新的,14年版没有,可以看出本地积压失业的趋势。另外还有两个明显的扩张:一,14版的以工代赈,主要集中在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再向其他贫困地区和扶贫重点县延伸;新版直接适用于“欠发达地区”,范围大了不少。二,14版主要强调小工程,一般是农村基建的补充性项目;新版明确允许以工代赈进入重点工程项目(整个第6章)。并且提出“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要求本地重点工程尽可能走以工代赈,帮助本地人实现就近务工。扩大适用区域、适用项目、用工量,整份文件有升格。虽然留乡农民工数据还没出来,不过感觉是走高了。照21年的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2.9亿农民工,19%建筑业、27%制造业、51%服务业。盲猜压力在那51%上。建筑业可以靠大基建,这几个月基建增速高位,吸纳就业量可能还比以前多;制造业肯定有析出,但这事也五六年了,短期冲击不大。而且看一月PMI,制造业还有小恢复。麻烦在服务业上,也就是摆摊的送货的打荷的。一是,这些就业的稳定性比工业体系要差。22年下半年后,很多大城市的外来服务业从业者已经是惊弓之鸟;二是,这些就业受房租的压力更大(缺乏宿舍、通勤距离又不能太远);三是,这些就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留作安置本地失业的池子。大环境不好,我这里也有不少失业。那为了KPI,我肯定先填本地户口,降我的指标。杂七杂八一综合,这些人口被自发地“清理”回去。于是一边是原籍地头疼,转移安置压力大;一边是大城头疼,餐饮等服务业用工荒。赶人容易请人难,先拿以工代赈顶着吧。总之,有好过没有,做好过不做。农村天然的吸纳流动失业能力,其实在这些年的人口流出后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想吸纳,就得掏钱。完善社保也要掏,以工代赈也要掏,大基建也要掏,负债还息也要掏。总得买单的,就看买单的效率了。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河南新设立 9 所高校,名单公布,哪些信息值得关注?会对河南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谢邀。

九所高校,无一本科,还有五所是民办。

你就是升格那么一两所本地本科也行呀…

对河南没啥影响,塞个牙缝。

中国教育在线去年有个报道,《十年,哪个省新增高校最多》。

四川排第一,十年内的增量有48所。

河南也不算差,36所,排第四。

但这是算了大专民办的。

如果单算本科,结果就变了: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634668/answer/28731447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把新设、升格本科等算在内,轮不到河南。河南十年内只新增了9所本科。而且新增的本科院校,整体水平不算出彩。河南这9所是:河南牧经、郑工、信阳农林、河南工学院、河南财金、铁道警察、黄河交通、郑州西亚斯。多数是合并专科再升格,这个其实无所谓,因为很多新本科都这么来的。问题是这些河南新本科没有过硬的“娘家”,基本是自然扩招下的升格,能得到的发展支持不大。例如铁道警察学院是公安部和国铁共建,所以就算排名不高,但教学投资和学生就业是稳的,可以跟着上头的行情摇摆。其他那几所,运营压力全堆在省内。没钱是个大问题。拿一个同样自谋出路的大省来对比。广东,也是个高考地狱区。河南的211+985总录取率一般是3%,广东也就5%(某些地区过20%)。在明白资源不会向自己倾斜后,广东咬牙发展本地高校。最近十年,广东搞出来了:南方科大、港中文(深圳)、北理莫斯科、广东以色列理工、深技大、广东理工、广东工商、广东东软、广科职技、广工职技、广州工商、广州航海。这些本科多数拼不过老牌院校,但胜在省内上心,深技大去年拿了13个亿,广州航海也有6个亿。佛山科技学院,以前本地尖子生不会考虑的院校,去年也拿了20个亿。氪,就会变强。爹不亲娘不爱,省内大建的思路河南也是有的,郑大河大双雄。但一则本身没钱,二则土地财政紧张,三则有可能为了均衡预算,去年河南不少高校的经费有明显下降。河大21亿,少了15个亿;郑大31亿,少了40个亿(可能把附属医院另算了)。总之,河南没有部属高校,靠自己的家底来发展,很吃亏。(广东起码有中大和华南理工)以前是有的,但煤炭部机械部粮食部纺织部都没了,河工洛工这些就没了娘家。考虑未来几年的土地财政收缩,河南高校的增长会很有限。说到底,就是个公平性问题。拿个镝数聚的图:

左边是总量,右边是人均,河南直接被干到最下面。咱拿21年的数据做个详细对比。(教育部教财2022年3号文和河南省教财2023年15号文)全国学生人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幼儿园,全国9505元,河南,3901元;小学,全国12380元,河南,7099元;初中,全国17772元,河南,10436元;高中,全国18808元,河南,11199元;高校,全国22586元,河南,14804元。河南的人均GDP大概是全国的70%,但以上数字全部击穿这条线,基本在60%左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人均经费。看上去65%,最接近GDP对应比例;但这是经过河南录取率筛过后的考生,残酷淘汰后依然没有平均待遇。所以我的看法很简单:把河南的各级人均教育经费提到全国平均水平,才算看到诚意。至于这几所大专,仨瓜俩枣的,糊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634668/answer/28731447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鸡蛋价格飙升成「奢侈品」,民众不顾禁令走私入境,该现象何时可以得到缓解?

嘲讽米国枪支泛滥是比较安全的,基本不会翻车。

拿白羽鸡来说,这种两斤饲料(豆粕加玉米,都是美帝倾销的拳头产品)就出一斤肉,育成周期不过一个半月的东西,补库存很难?

嘲讽美国农产品价格,这是最愚蠢的,显然对自己和米国的农业禀赋和生产效率没点匹数。

另外,中国南方边境(两广)这么多年来始终有走私粮食和冻肉的活动,以后都不会缓解,因为国内粮价冻肉更贵,尤其是猪脚鸡爪这种。米国的话,过几个月完成鸡的补库存,走私鸡蛋的活动就结束了。

如何看待国家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器?

1.说明基层失业比较严重,且这波失业人口来自基层服务业,短期之内很难重新找到工作,理由大家都明白。

2.不用机器不用专业施工单位,根本不可能搞像样工程。你把这个操作当成救济就行,搞这种不用机器的工程目的是为了区分谁真正需要救济吧,毕竟不缺钱的人不会来干这种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