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不感恩美国?
不感恩才对,感恩了LN主义那套意识形态和组织框架就破产了。拿魔兽世界来打比方,原版马列好比银色黎明,ln主义就是血色十字军:ln主义在原版的马克思主义里加入了先锋队和专政成分。这让他们迅速掌握了俄国,但这也注定了ln主义后期的失败,因为实操过程中,先锋队们掌控了专政权,当他们堕落腐化时,没人再能阻挡他们了。
最后的结果也很明确:布尔什维克在大清洗被自己人悉数弄死,孟什维克们在欧洲成功
媒体报道部分银行美元存款年利率超 5%,哪些因素导致的?普通储户购买美元存款需注意哪些问题?
1.理由很简单啊,fed为了压下通胀持续加息,把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抬上去了。这个看看一年期和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就知道了
2 5%的利率应该是短期存款利率,因为市场预期未来两年美国进入衰退周期,届时通胀会降低(房子车子等利率敏感型产品已经开始跌价,但因为工资刚性的问题,通胀短时间降不下去),同时加息周期结束甚至开始降息。
如何看待专家称「中国的房地产某种意义上是带病运行,要软着陆,不能再加往下走的力量」?具体情况如何?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707333/answer/28168023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又开始敲边鼓了。虽然平时指点政策纯属村口扯淡,但如果真能让我选,我宁愿明年上半年房地产半硬着陆。上头背好杠杆准备好钱,下面哪里破产就收哪里。核心原则就一个:只接手实体债务,把水泥钱和工费结了。至于那堆金融衍生债务,17层还是77层,自己挑一层做飞人。房地产半硬着陆(上头愿意接手实体债务和资产是半硬,全不管就是全硬)也是剧痛。前段时间大佬也说了,房地产占GDP 7%、加上关联产业是14%、房贷及抵押占贷款余额40%、卖地收入占地方综合财政超50%。如果明年房地产还是这个鸟样,那赤字率过3%也没用,广义赤字率得过10%,才有可能顶住。但我还是觉得,应该重改革、重福利,刺激政策差不多了。边际效益也快到了。今年前十一个月:房屋新开工面积11.2亿平方米,下降38.9%;房屋竣工面积5.6亿平方米,下降19.0%;住宅新开工面积8.2亿平方米,下降39.5%;住宅竣工面积4亿平方米,下降18.4%。不是一直喊去库存么,这是真正的去长期库存,因为在削减产能。一,我国人口即将进入衰减阶段。人口是房地产最重要的长期指标,这个数字在降,那房地产产能总有一天要降。与其顶着产能继续生产空置房换短期增长、最后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迎来泡沫总爆炸,不如就坡下驴。二,新开工面积下降四成,但今年新生人口不会下降四成。我个人觉得,就中期房地产销售而言,毕业生数量更值得参考(他们离买房近)。而明年毕业生数量比今年还多80万。换言之:我并不觉得眼下的房地产是在根本的供需关系上出现危机(有问题但不至于),真正的危机是房地产长期的高负债高周转模式破产,其实跟房子本身没关系。借钱借嗨了,还不起砸了。其实新增房子不算多,新增近期买房的需求不算少。这意味着:如果政府能用不良资产处置手段来接盘再转手,价格下跌幅度可能不会太大。虽然也会有比较猛的违约潮破产潮(抵押物不值钱了),但这个代价比重演92日本93海南要靠谱。三,把财政和货币空间留给基建、产业投资和社会福利。喜欢挖土,可以,城市管道网井都挖一边,“基建升级”;要产业突围,可以,再搞五十个半导体基地。但重要的是补廉租房和失业金保障的短板,稍微提高点城乡社保水平,让年轻人增加一丢丢安心。特别是廉租房。我知道没人想动一线和核心城市的房价蛋糕,那至少在二三线启动低门槛的廉租房建设,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入中小城市的门槛。廉租房做的好,县级城镇化不用喊就能水到渠成。两百来个中小城市在十年内实现流入人口增加的城市化,我觉得GDP十年守5真有可能。在总人口下降、外部需求下降的大环境里,用新社会福利体系降低现有存量人口的生活成本和经营成本,实现主动意愿的农村人口流入,增强实体投资信心,金融去杠杆配合地方债出清。住户存款余额都113万亿元了,你舍得花,群众就舍得花。怕就怕:做人像个节拍器,遇事只会两头摆。央行和银保监会已经出台了支持房地产16条措施;降准;发改委催对开发性金融性支持的基金项目落地,拉动周边房地产;听说还要允许房企借壳融资,你不是已经增了小两万亿的房地产定向贷款额度么?我觉得眼下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已经够了,再刺激下去,搞不好又是一轮新盲动扩张。特别是今年新增开工竣工面积都大跌,万一明年年后搞出个小涨价,画面很尴尬。与此同时,房地产产能没有和经济及人口预期同步收缩,这股过剩伴随政策热钱和指令开工往下一积,雪球依然在。总不能在30年重度老龄化的时候再解决吧?那时候全民大半养老资产配置在房里,跌个10%,画面太美。而且我(姑妄听之)怕这轮政策实际刺激效果不大,只能支撑几个月。万一那时候美联储还是手黑,大环境没改善,此刻的政策就会成为半年后的库存和债务。那时候能接盘的只有农民,指令会加速硬推农民进城,需要非常谨慎的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会人为加速。没有足够福利支撑的新进城农民,面对只有房地产热潮的中小城,城市不起眼的物业费开支都能压住很多人,但他们已经无村可返。经济下行期,风险集中的城市就是连环连营。总之,房地产是带病,但带病就要治病,而不是只扎肾上腺素。你哪怕把长城贴瓷砖也行啊,怎么就认死这一招了…
东莞全域 32 个镇街取消住房限购,将带来哪些影响?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783483/answer/28185219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再吸一口。之前佛山全面取消限购,我说这是为了给其他城市开路。结果东莞嗷一嗓子就跟了。能理解,毕竟广佛莞都是财政自留率三成的苦主。在社保和转移支付上,广东算是为全国搞钱,不得不吸。问题是:这一口恐怕顶不了多少。还是拿佛山来看:20年12月1日至25日,佛山日均成交商品住宅,388套;21年同期,334套。已经在跌了;22年12月1日至8日,146套。符合腰斩大行情。12月9日,佛山宣布取消全面限购。到现在,日均成交量回升到211套。45%的增长,看上去很猛,但实际增长只集中在取消限购的十天内。高峰期在12月14日至12月19日,日成交量在228套至293套不等。等到20日后,日成交量又回落到200套以下。按照这个趋势,佛山的日成交量估计很快会回到160套上下的水平,和全面取消限购前差不了多少。东莞比较惨。上东莞的住建局看了一眼,昨天成交住宅83套,今天成交54套。要知道去年东莞一手房卖了4.4万套,前年卖了6.4万套。去年12月行情已经明显下行,东莞一个月还卖了5197套一手房和985套二手房。跌到日均100套以下,已经是年度奇观;要是能跌到日均50套以下,基本可以写入地方志。如果比照佛山的幅度,东莞大概能回升个两周,深圳总有些外溢的购买力。但估计到日均100套就极限了。政策现在是拼了老命在托房地产,可来来回回就那么几板斧。给你贷款给你松绑,超,你为什么不买。好像都不约而同地忘记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房地产是建立在预期之上的。投机,投资,随便怎么说,都是关于信心的买卖。没有信心,居民口袋里原本可能流入房地产的钱,就会转成储蓄和刚需支出。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做资产配置的,现在买房的,都是勇士。外无国际市场增量,内无普惠制的福利和社保,这种环境下任何政策都是透支。就像今年6月给小轿车的购置税减半,是个明显的刺激政策,确实把6月到9月这四个月的销售同比增速拉到20%。但到10月,增速放缓7.5%;到11月,增速掉头下跌9.1%。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和GDP增速一致,三四个点的增长怎么可能就让全民买车?就是提前释放了积压需求。现在房地产开始全国全面取消限购(当然,一线例外),说到底就是提前释放存量,有一点是一点地顶住经济下行。然后捏?再说得直白点,上面就是在盯着居民存款。今年前十个月,居民存款增加了12.7万亿,而去年全年才增加了7.3万亿。5.4万亿的净增量如果都变成房子,今年的土地财政缺口都快填满了。所以我感觉决策口有很多人脑子依然没转:不是我的错,是他们的错。只要他们把这5万亿从银行里花出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斯坦那没有买房。因为就算把5万亿均摊下去,也不过是每人今年多存了四五千。对于我国3.7亿的流动人口,这只能算三到六个月的房租。对于17.1%的失业青年,这大半年的房租钱必须守住。所以我建议继续观望。如果想要普遍的失业金补助,想要一丢丢福利社会,那就不能再以民力渡过危机。
反复接盘的是舔狗,舔狗不得house。这点抵抗烈度还是要有的,不然甘地都得在棺材里笑出声。
闲聊公号:王子君的碎碎念。
如何看待“人矿”这个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7499989/answer/282004731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好词,起高楼和楼塌了的关键都在里面。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教育群众。例如“人口红利”这四个字:“红利”究竟在哪?这是个链条:一,在人口相对过剩下,过度竞争导致的低薪;还有为了“营商环境”,改善缓慢的低社保低劳动保障。二,人的综合成本低了,整个国家在大量产业的中下游环节就能卷的过别人,维持明确较高回报的投资收益率;三,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较年轻,抚养比较低。最后形成一个高投资、高增长、高储蓄的经济局面。你便宜,所以增长快;增长快,于是投资高。最妙的是高储蓄:福利少,所以多数人不得不储蓄防老防病防灾(买房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大额存款)。而且年轻人多,社保总压力也不大。最终形成的居民高储蓄,又有助于抵抗金融波动风险,三赢。这个结构的叹绝之处在于:核心是低成本的人力,那么所得红利就不能再投资给人。你把人变富了,整个链条的成本拉升,中低端产业必然要外迁,投资回报率也会走低。所以不仅不能把红利再分给下去,还得用其他手段把不多的劳动剩余(也就是高储蓄)收上来。例如房子。之前很多人聊最近十年,有的人感念自己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有的人抱怨日子没变化。这二者的区别大概率就是房子,房子是关键镰刀。早有房则躲过收割,能存下更多剩余;晚买房则撞到枪口,背上房贷动弹不得。没有否认收入的增长,但如果刚性支出压低剩余,依然可以维持相对低成本的人力。多数发达国家都走过“人口红利”阶段,但一般在老龄化和民众压力下,待不了多久。欧美日都一样,中低产业最后都会转移,政府最终都得启动福利社会、农业补贴、高尖精产业投资。我感觉韩国十年后也一样。本质都是放弃“人口红利”,转入政府主导产业投资(增量)和消费驱动(存量)。但咱这,不知道。咱这的“强力”程度,欧美日韩望尘莫及。如果把延迟退休、个人养老、县级城镇化维持三四线房价等组合拳都打出来,搞不好还能“红利”个十年。以前要把“人口红利”解释清楚,很费劲,上面顶多算个概述的第一段。现在不用废话了,一言以蔽之:人矿。澳洲的铁,沙特的油,咱这的人。把自己降级到大宗商品,一下就能想明白。另外“人矿”一词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资源诅咒的很多概念直接搬过来。林毅夫17年在北大聊过资源诅咒,我直接硬套:林:资源分布的不公平会造成结构性腐败;——城乡二元制;林:资源的供给弹性小(矿就这么多),价格波动相对大。收益高时政府容易冲动搞福利搞工程,到收益低时福利降不下、工程浪费;——老龄化后的过剩基建和债务(咱这不用想福利);林:资源枯竭后无增长点;—— 完 全 一 致林:容易在收益高时上马赶超型、补贴型、缺乏合理性或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在枯竭后打回原形。——我母鸡啊。太顺手了。最后,“人矿”一词最大的价值,就是点明枯竭的可能性。老龄化、不婚、低社保低劳动保障下青年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排斥,这些都是枯竭前征。君以此兴,为之奈何?我聊福利政策,私信好几个说“王哥你太理想了”。理想个P,我顶多是要求“可持续开采”。今年应该就是我国人口峰值,35年时60岁以上老人会占比30%以上,人矿离枯竭大概也就十年不到,是困是破,揭晓不远。
多地网友呼吁烟花爆竹解禁,各地重申「仍将执行既往政策」,你认为是否应该解除禁放令?
谢邀。
应该解除,以某种代偿形式来恢复春节传统。
随便翻到中科院一篇关于春节燃放鞭炮的科普文:
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数量将超过中国,印度将迎人口红利还是灾难?如果中国失去人口总量世界第一,需要担心吗?
谢邀。有本事就去开印度的人矿。话说原文里这句话把我看得有点哑然:对于像印度这样每年有1200万人达到就业年龄的国家来说,如果无法创造足够就业岗位,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将成为一场人口灾难。原来你是知道的。我以前已经吐槽过很多次莫迪老仙了,所以我想我没必要先把印度批判一番,来避“印吹”的嫌。那么单刀直入地说:印度的工业化如果随着人口登峰而加速,那确实有可能成为我国的压力。印度眼下的水平其实很一般。虽然前三个季度的增长有7.7%,但出口才3500亿美刀,进口却有5500亿美刀。14亿人口,只能向世界卖点药米矿炼化,制造业能力很低。(懒得找新数据了)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5398646/answer/28227770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5398646/answer/28227770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提过:越南狭义上的制造业工人,现在大概是500万人;而印度大概在1200万人上下;(我国8000万人左右)并且越南的制造业更集中(政府强力引导),产业集群的效率更高;政府提供廉价土地和本土融资优惠(抄咱的),投资回报率更高、信用更可靠。印度则过于分散,各邦各搞各的。国内统一商品和劳动力市场还没做到,谈不上制造业的配置效率。但和之前的观点一样:印度不需要做的有多好,印度只要持续做下去就行。说得粗暴点就是:只要印度的制造业工人保持一个中速增长,就能够对我国制造业形成挤压。像越南,小500万制造业工人,人口占比已经到5%。越南拼了老命,估计10%撑死,1000万制造业工人。因为广东浙江江苏靠着全国流入劳动力和配套产业链,才做到本地30%以上的制造业就业比例。越南只能把部分地区变成小广东小浙江,不可能整个国家达到这个水平。这也就500万的增量,搞不好还得十年。但印度这个人口规模,是有可能在十年里搞出1500万到2500万之间的新增制造业工人的。人口基数,不用说;全球供应链调整而导致的产业转移,也不用说。真正的压力,恰恰就是这个问题的标题:“印度将迎来人口红利还是灾难?”可以把推特上的三哥当成傻子,但各国的精英不全是傻子。新增劳动力没有就业,特别是青年劳动力失业,这种后果是什么,穆巴拉克们殷鉴不远。国内纺织厂能跑到孟加拉和埃塞俄比亚开厂,说白了就是本国政府被大量新增人口的失业给逼的,对任何能带来就业的外部投资都来者不拒。要么发钱,要么给工作,没有别的弯弯绕绕。而发不起钱的,就是下一个突尼斯。很多人经常会忽略这一点:新增人口压力是经济亲工业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只是亚洲国家基本在国际航道上,这种人口压力可以有效转化为外贸制造业;而非洲拉美很多国家偏到连基本的货柜油钱都赔不起,只能低水平循环。所以我无责任推测:印度一定会咬牙继续亲工业、亲投资、强推外贸和基建。不是印度政府多有能力,而是印度有人口压力、有航道位置,难得还有产粮优势。再加上国际政治倒逼的外资流入,不搞这个,每年8500所高校的印度毕业生要怎么办?真以为人家甘心种田做小工?不是说印度就飞了,印度的体制决定了其工业化的缓慢。印度现在的劳动参与率才46%,女性更低。这个劳动力释放速度且得等。但就算这样,如果没有别的外力来打断印度的工业化进程,那十年内就是两个越南,二十年内可能是四到五个。而且考虑到印度的规模,可能会有特定产业达到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不只是成本竞争,会出现技术和综合效率竞争。打包瞎猜一下,十年内对我国的制造业岗位影响,可能在500万到1000万人左右;二十年后的影响可能不止翻番。毕竟那时我们已经重度老龄化了。再考虑到制造业带动的关联产业(例如物流),勉强乘个1.5的系数吧。这就是印度乃至东南亚工业化后,对我国的“流血竞争”。单独看好像还顶得住,无非十年内千万级的就业转移。但结合老龄化,咱这的劳动力退出(特别是退出制造业)和人家那的增长,形成交叉;再结合产业升级速度。特别是很多产业如果无法在十年内掌握技术和市场许可权垄断,转出去后等于就业消失;再再结合咱这内需增长,特别是社保体系建设的缓慢,内部无法及时升级为消费驱动(刨去买房)。印度就成了一个有力骚扰。总之,制造国之间本质就是竞争。人矿对人矿,好不到哪去。原文里专家说的对,出路在于质量竞争。但不拼数量拼质量,那就要贵人而不是贱人,要富人而不是贫人。要消费,要人人敢消费,整个国家从这个世界的生产者供养者,转为中高端的生产者和普遍的消费者。纯粹的生产者和舔狗一样,无溢价权可言。从这个角度看,印度的工业化也不完全是坏事:你是要把自己拉回去,和更低一级的竞争?还是奋力往上跳,站住高地?这事可以慢慢吵。但工业化的扩散转移自有其规律,带英没拦住,米国没拦住,日本也没拦住。
全国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升至 39 岁,如何看待这一数据?会来带哪些影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731102/answer/28276877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报告梁先生,咱现在已经是中年啦。翻老论文,翻到胡鞍钢在12年发表的《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该文比较平淡,但也点出了关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比例上升(更多年轻人)和抚养比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16.7%到33%之间。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原文说:一方面,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实物资本投资能够很容易地与劳动力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能够雇用到廉价劳动力,这使得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极强的低成本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依靠实物资本投资和出口贸易,成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重要原因。十年前,面对老龄化冲击(其实那年65岁以上占比也就9.4%,比现在的14%还是要舒服很多的),胡鞍钢得出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很可能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冲击。这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会改变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即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将明显降低,储蓄率下降,投资和出口也将遭受负面影响。那是2012年,胡鞍钢刚上任清华国情研究院院长;到17年,他表示中国已经在经济实力(2013年)、科技实力(2015年)、综合国力(2012年)三方面完成了对美国的超越。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4731102/answer/282768774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只能说身不由己吧。咱现在已经走到了老龄化的第一层直观冲击,就是劳动年龄变老。39岁的平均年龄看上去不老,但仔细看各年龄段,问题一下就扎眼了:根据首经贸的《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我国40岁以上的蓝领劳动者(二三产工人),占比接近50%;50岁以上占比最高,达28%;31至40岁、41至49岁的占比分别为22%和20%;18至30岁的青年组占比为26%。换言之:我国的工地和流水线,已经是“中年产业”;甚至连部分服务业(例如大货司机和厨师)也进入了“中年”。劳动力进入中年后,不会像小年轻那样卷短线,会更多关注稳定性问题,例如合规社保、租售同权的落户。这就要求政府进行折中改革:一方面要普遍执行,尽可能让更多企业参与到合规的社保和劳保体系里;另一方面要适度补贴企业和个人。因为我国企业负债率已经过160%了,大量中小微企业是没有收益来支付合规成本的。这事很难靠产业升级来解决。照首经贸的报告,我国蓝领劳动者里,初中学历的占比过半,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比34.7%,大专及以上的仅占8.8%。年纪不小学历不高,只有产业升级但没有社保托底,那真就摩擦性失业了。这是劳动人口老化的一大难题:平稳过渡现有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因此低端产业还不能剧烈淘汰,要有序退出。(当然现实里往往是一纸文件直接蒸发)但更大问题还在后面。就像胡鞍钢那篇论文里说的:老龄化是对储蓄率、折旧率、抚养比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人老了,无产出或低产出,严重依赖储蓄;储蓄降低,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变差;人少了,基建等资产的使用量降低,再投资的可能性降低,现有债务压力变大;年轻人少了,社保开支走高,社保自身的现金流不可持续。这里就是一个深坑。其实也不用那么多玄学,这事和人到中年是一样的。人到中年,有房可以卖(石油天然气)、有技能(技术垄断)、有份子钱可以收(全球发币权),自然也不会差。但如果人到中年,只有一把子力气,那夜深人静时睡不着。总之,离老年大概还有个十来年。趁着中年时尽可能解决,老了还有望。高端制造业、政府高负债支撑国民消费和基建、强力发展服务业以维持低体力劳动人口的内循环,日本说到底就这三板斧。希望我们也有好斧头,来砍老龄化这堵墙。
预估 2023 年一季度青年失业率大概率低于 17%,六月后或将走高,青年失业率高企的现象何时结束?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5909873/answer/28281688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等很多人从生产者变为消费者了,失业率也就下去了。粗暴地说,经济危机就是产能过剩。生产了一大堆东西,没人买。然后批量现金流断链、贷款违约、企业倒闭,失业普遍爆发。当然,你可以选择特别教条的逻辑:产能过剩这么久,早该清清了。接着倒,到了谷底市场自然会来抢廉价资产,交易又回来咧。是这么个逻辑。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么个搞法,市场是回来了,政府也不见了。所以多数国家还是老老实实地发福利、鼓励消费。我国比较特殊的是:咱基本没怎么走过福利路线,靠的是外部市场。例如九十年代的失业。八十年代兴盛的乡镇企业批量倒闭后,九十年代再迎来国企改革(大下岗)。账面上登记失业率3.2%,实际失业率起码8%。(这数还是胡鞍钢估算的)8%看着不多,但这是剔除了在下岗中心有登记的、在停产半停产的国企里无薪待就业的——城镇户口失业率。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该知道那两个指标里藏了多少人。当时窘迫到:97年养老金空账规模140亿(账面上有钱,但实际因为三角债等原因发不出钱),99年增长到1000亿,且台面赤字就有52亿。(《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05年)99年下半年,中央财政拨款76亿,还有小20亿的亏空。要知道这里的养老金,本质上是一次性赔偿大下岗的遣散费,这钱都凑不够。怎么转过来的?01年加入WTO。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是12.5%,03年前11个月比02年同期再增长37.1%。03年前三个季度的GDP增速分别为9.9%、6.7%、9.1%。为什么有个跌下来的6.7%?因为03年二季度爆发了非典。非典也只拦了一个季度。拿到全球市场的正式入场券后,我国季度GDP就开始冲8%冲9%,次贷前夜最高冲到15%。
第一个长期性危机,过。第二个是08年次贷危机。(上面那张图也能看出来)当时估算是:米国增速下降1个点,我国出口下降6个点。没办法,当年外贸依存度在60%到70%之间,净出口的GDP占比在20%左右。(《对外贸易:在挑战中前行》,09年)那时的共识是:要保8%,保8才能满足基本就业需求。(那些年的新生人口基本在1600万至1700万水位)所以当08/09年出口开始往下砸时,不得不开始四万亿大灌水。(其实不止)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5909873/answer/28281688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5909873/answer/28281688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列红字是出口同比,第二列红字是环比)看上面的表就知道,真正的转机是美联储的量化宽松。第一轮08年底到10年中,买稳定;第二轮10年底到11年中,买信心;11年底的第三轮乃至到这波美联储加息前,买长期化。左手发债右手发币,以币买债以债发币,硬生生买出繁荣十年。咱这到10年中,出口就恢复到了次贷前。可以看出:在前两次大的周期性危机前,咱这走出危机的真正路径都在外部市场。所以可以在危机下行期里继续搞产能扩张。一边吃产能扩张的短期收益(就业和维持信贷循环),一边不用担心产能扩张的反噬,尤其是债务。反正外部市场总会回来,到时候把产能输出给他们就好了。产能可以输出,产能的债务就有收益,能还得起的债就不是债。所以,这次有点不一样。不管是欧美退出量化宽松,还是全球供应链被国际政治干扰,总之,外部市场是迟缓萎缩的。而且这个停滞期不确定。起码到美联储加出下一个经济危机后,这个萎缩会持续。那这一轮,还是要通过扩张产能来渡过么?再直白点:在可能的1到3年内,国内的失业压力已经不可能再寄望于只靠外部增量来解决。就算有,那点也不够。也不可能只靠纯增加产能的逆周期调节,基建没人用没收益,那还不起的钱就是真正的债。唯一可靠的出路,就在自己,就在这里。你可以理解成全国性的“家电下乡”,整个国家是自己过剩产能的输出池。但因为长期挖人矿,国内已经形成了“人力成本竞争”的惯性。低社保和高房价,前者维持公开的低人力成本,后者维持劳动效率(你不敢不上班),一把剑的两边刃。这种环境下,本土池子是干的,浮不起原本输出全球的庞大过剩产能。所以,就看愿不愿意换条路。不是追求只扩张产能,而是开始追求扩张本土需求。罗斯福也不是只搞大建,他也搞了工资工时法。咱这的老百姓,在低社保低可信投资的环境里,已经养成了高储蓄的习惯,卡里是存着113万亿元。但如果没有一个让他们放心的保障机制,他们多数是不会消费的。看11月的社零,增长的只有粮食食品(3.9%)和药品(8.3%),服装鞋帽跌15.6%,家电音像跌17.3%,通讯电子跌17.6%。缺的是:低门槛的廉租房、普遍的失业金、可预期的养老金、合规的社保。换人话,就是补贴生活成本。如果中央财政的高负债,是拿去补贴这些生活成本,形成长效机制(立法);那么我相信,即使未来一两年大环境糟糕一点,中小微企业还是会有活力,中低收入群体还是愿意消费。相当于新农村建设里修了路通了电,最基础的必需品有了一丢丢补贴,我就敢拿出更多一丢丢去买不那么必需的消费品。生产者在补贴下向消费者身份转化。但如果只是继续拿钱去扩张产能,生产者依然在综合成本的禁锢下停在生产者的身份,那本土不会出现新的池子。建多少路桥楼馆也没用,完工之日就是资金链断链之时。“福利社会”一词,在咱这长期被污名化,似乎只是老外们好吃懒做、政府花钱赎买民意的一个工具。但其实福利社会也是有转移支付的作用的:政府负债,变相把钱塞给民众,让民众来买自己的过剩。所以,等小胖友们发现:身边的家里蹲登记一下也能领到一笔小钱,方便面自由了。那他大概就不会失业。否则他只能等,等全球都熬过这个周期。
河南鹿邑一警车被故意破坏,8 人被立案侦查,如何看待此事?具体情况如何?
谢邀。
或许是我多想了,但我隐约觉得有点“经济下行增加治安压力”的苗头。
昨晚不是闲聊过08次贷危机么(这还续上了),刚才突发奇想搜了一下,发现在08/09年的出口低谷期里,国内治安案件确实有明显上升:
照《2010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09年1月到10月,我国刑事案件也比08年同期增长了14.8%。这倒也符合犯罪经济学的观点:失业率和犯罪率是显著相关。但犯罪经济学也不是只看失业率,还有人口流动性、本地就业结构、工资与社保歧视、绝对收入差距等复杂因素。例如收入差距导致的犯罪增加: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521248/answer/28291929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从失业率的角度看,02年至08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稳定在4%,真实有效就业应该是好于大下岗到加入WTO之前,但却出现了第五次犯罪高峰。可以认为:这是急速拉开的城乡收入差距,导致犯罪收益相对增加。同时,收入中位数被平均数拉开,更容易触发犯罪动机(一般认为比收入中位数低10%就开始进入触发阶段)。说人话就是:你这几年大赚,我这几年勉强吃饱。算了,上你家吃。另外,对收入公正性的质疑也会增加犯罪动机。不义之财人人有份嘛。再具体到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群体,情况更复杂。尤其是失业民工返乡后的治安问题。在08/09年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我国曾出现“农民工返乡潮”,估算约有两千万农民工属于无业失业返乡,占当时流动农民工总量的15.3%。
20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521248/answer/28291929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521248/answer/28291929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和第一张表里陡增的治安案件吻合,也可以算作08年启动大规模基建的重要助因。返乡的无业失业农民工(现在应该要包括中小城镇的无业失业流动工),在本地的治安问题上,往往涉及以下几点:一,被欠薪、或本年收入不达预期所导致的家庭问题。流动工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年计收”。年底回家总得带点钱,来年一年的家庭规划也是基于此刻的现钱。年关没钱,容易引发大量家庭矛盾;二,农地、宅基地、婚嫁等。由于大量青壮年长期在外,这些关于财产和家庭关系的处置,很多会集中在年关。而此时如果无业无钱,在财产分配和彩礼等问题上,矛盾会深化;三,积怨问题。例如农户之间的农地、建房、邻里矛盾。和第二点一样,也会在年关无钱时激化;四,聚众赌博、饮酒斗殴、玩私彩等问题。在无业状态下会更容易聚集,并爆发争端;五,干扰村基层村干部问题。原本在外务工,青壮年不会和村基层产生太多互动。但进入待业状态后,本地青壮年可能会影响甚至冲击村基层,争取利益。而以上这些落在本地警力身上,就是治安压力增加,且非常容易出现群聚对抗。这里又要再说一下我国基层治安的压力。以前讲过,简单说:一,我国基层以前长期是集体单位的治安自治,也就是通过护厂护矿队、村联防队来治理单位内部的鸡毛蒜皮,出现重大案件再交由正规警力治理。这种“在地化”模式,大大减轻了基层警力的压力;二,随着这类集体单位的大范围消失和转型,社会治理开始集中在正规警力身上;同时遇到了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拉开,在基层上的警力长期是不足的;三,但是,虽然大的模式已经变化,体制上对警力的要求还是“有困难找警察”。基层警力本身并没有实现专业化,实际上承担着超负荷的社会治理。街道办遇到点破事还得喊你去(哪怕他根本没文件),办公室里还有几位从不跑一线的关系户大爷,白身小警员挺惨的。最后就形成了我国基层警力的“红色治理特色”:红线以上的大案要案命案,动员式必破;红线以下的小案,“调解”为主,也就是和稀泥。说完这些,再来看报道。鹿邑属河南周口,周口是外出务工大市,户籍人口1200万多,常住人口只有不到900万,有小40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鹿邑100万人,相信也有个20万以上的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而根据中国经营报7月的报道,鹿邑现在的返乡人员已经有9万。
注意是7月。考虑到22年下半年的经济,鹿邑眼下的返乡人员估计起码12万以上。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失业待业流动工,但就算保守算个6万,鹿邑本地的失业率恐怕也在8%了。待业无业主要集中在外出青壮年,本地的青年失业率恐怕要乘以3。再加上鹿邑61.54%的农村户籍比例,基层警力压力应该会明显增加。另一边,周口21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58亿,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卖地)160亿,上级补助是458亿。转移支付和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都高。考虑到22年的大环境和河南的特殊小环境,周口和鹿邑的本地警力能维持,就是胜利了。总之,从单个案例看,当然可以说是几个精神小伙上了头。但我总觉得这是偶然背后的必然。青壮年失业是个严肃问题,尤其是低技能青壮年。对他们而言,产业升级和技能培训是东海之水,眼下这个年关才是门外之鬼。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6521248/answer/28291929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