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危机下,中国经济基础依然牢固,如何看待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作者:王子君

谢邀。

这段话说得很明确了:

“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六稳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不以GDP为考核”和“没有考核”是两个概念。考核肯定要有的,即使是不追求增长、转入保底线,也会配套相应的内化考核指标,这是板上钉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46256/answer/12395433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考核GDP、不设定明确的增长目标,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1.GDP难以表达保底线工作的效果。

GDP是计算商品交换的变化量,这商品既包括实体产品,也包括非实体的服务和虚拟资产。作为统计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这个指标是有效的。

但是大量保底工作,是很难被GDP所表达的。看一眼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都是在各个层面维系安全底线,保持正常运转。

既然要保,那就必须对波动进行一定的预判和布局。

例如某些地区长期从事某些国家某种品类的外贸生产,如今谈判失败,这块的就业可能要崩,那就要提前在这块区域做好调节,用基建、扶植小微企业、政府投资等手段做支撑。

当订单消失导致的失业潮可能要连锁传导时,迅速用扩张的就业容量来吸纳。

这些手段如果单单从GDP的数据上看,是无法衡量有效性的。因为你是在努力维系,经济交换的变化量很可能区别不大。

常说上医治未病,现在眼看大病将临,不能等病发了再做应对,否则代价过大。但是要做先手布局,又会消耗体制的资源和精力,这些资源和精力怎么衡量,是个重要问题。

如果还使用测算变化量的指标,努力守住的人和不怎么受冲击的人会获得同样的评价,这显然不公平,也无法调动整个体系的积极性。

2.今年外部高度的不确定性。

国家每年的增长目标不仅仅是目标,还会有完整配套的产业规划与指导,并且层层细化,各级都会有任务有指标。

一个数字,是可以拆解成几万页介绍的。

这些规划指导和政策的依据,大量来自外部。作为世界工厂,我们的表现与全球紧密挂钩,大量对内规划,也是严格参照全球产业的动向来做判断的。

但是今年,外部不确定性太高。

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动员体系都处于倦怠期,对疫情的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不少国家完全是放任态度。在这种状态下,他国的产业规划已经不可靠了,经济好不好,新冠病毒的RO值说了算,自然规律说了算。

另外,各国在严重经济波动下会做些什么,这个也很难说。经济平稳增长时,蛋糕够大,大家的决策理性占上风;但是经济严重下行时,民粹与感性会干涉精英层的决策,非理性政治行为会大幅上升,甚至会有军事冒险行为。

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可靠的增长规划基本不会存在,不如全心全意专注基本盘。这时候就别管风动幡动,盯好自己的心动没动。

3.内需市场的自然生长。

我们自改开以来,一直是重外轻内。三架马车,外贸肯定是外,投资长期也是外资,就算是内资这些年起来了,也服务战略和国计民生行业,在增长上跟随外资。

我们一直把内需市场看作对外的一个从属,认为只有外贸和投资发达到一定程度,内需市场才会有起色。因此在产业政策上,内需领域一直出现明显的跟随性。

外贸做起来了哪些民用工业品,再转到内需;外资投资拉动了哪些行业,再往内需领域下沉。

但从今年开始,内需市场一定是压舱石。

外资有专业的投资机构做梳理,外贸有贸易公司下订单,国家可以在较为精准的需求上引导产业发展,不会出现太大失误。

我们为全世界生产;我们知道谁要,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自然也能判断要对哪些领域加大投入。

但内需的消费者是我们自己,是做国内的自循环体系,把自己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培养起来。这种方向下,必须要让市场的调节力量发挥作用。

而国家的任务,则是为市场尽可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低经营成本、法制健全、产权清晰保护、基建齐备使用廉价。

通过市场自发调节,暴露出市场自身无法满足的短板,再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

把国家当幼儿园老师,以前是老师做示范,孩子跟着学动作,谁的动作规范谁有糖;如今是老师巡场观察,孩子自己玩,谁玩出花谁有糖。但要是有欺负人的行为,老师就过来拎耳朵了。

这种思路下,还拿GDP做引导也是不合适的。该管的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不应该大包大揽的事情就不能干,有可能越干越赔。

说到底,越是大争之世,越不能乱动,每次乱动,都是在消耗宝贵的底牌。因此要稳,要战略定力,要不被外部变幻扰乱心神。

反正别人也不让你出去,你还不如待在家里老老实实练基本功。那既然练基本功,就翻开太祖长拳专心练,外面那堆功法练不练也无所谓,天知道那些门派过几天还在不在呢。

港区国安法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902948/answer/12429384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此刻开始,远东最大情报中心的桂冠就此被马尼拉摘取。

来,给马尼拉掌声鼓励。

很多人对香港的概念是金融中心,再加个转口贸易中心,有段时间还是亚洲加工制造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但在政治上,香港最重要的身份,是远东情报中心。

这个身份不仅仅是回归前,回归后也是。

想想斯诺登在香港的那一个月。

作为前CIA技术分析员,为什么选择香港?谁来接应?逗留的一个月在干什么?有十天连美帝国家情报局都没有任何资料,又是在干什么?老毛子是怎么对接斯诺登的?美帝那边又有什么动作?

啥时候能拍电影啊?敲碗等。

走私军火、洗钱、情报交易,这些都是香港闻名国际的特色,不得不品尝。

而这个状态,一直是处于各方的公开默契中。

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不说。就像交错边境上的一座黑市,各取所需,互不干涉。

我知道你要监控我,你有KPI;你也知道我要监控你,我也有KPI。层层套娃之下,大家干脆在这里友善共处,毕竟情报人员也是人,搞到金边和马尼拉出差,还是辛苦了点。

但是美帝把规矩坏了,亲自下场了。

法理上是我的地盘,我都很克制,结果你先耐不住寂寞动手了。说好的江湖规矩呢?

美帝表示:杀鸡取卵我也干了,为了给你制造麻烦,这个情报节点我不要了。

英国人想拦一拦,看两边都撸起袖子,只好肚子里骂骂咧咧搬去新加坡了。

所以,为什么这么安静?以前不是这样啊。

因为上线要撤离。组织指导和资金都没有了,剩下小猫两三只,能干什么?

说到底,就是美帝太急眼。为了KPI,直接在黑市里搞事,其他人买卖还做不做了。

于是把黑市给关了,各方落得清净。

法国人的外事工作不是在非洲就是在中东;老毛子直接北上广深,有动作一般到海外处理;日本人专心做经济情报,给个合法身份都能招进国土资源局了。

还有点念想的,都是五眼联盟。

现在好了,集体去马尼拉蹲着吧。

未来几年,科技领域会有哪些重大突破?将会为哪些行业带来新机遇?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368245/answer/12399799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新华社邀,惊了。

我比较专注工业互联网,讲这个吧。

在传统大规模批量生产中,一款衣服要上千甚至上万件的起订量,工厂才愿意接单生产,才用得起有经验的工人和质量有保证的面料,200名工人忙碌一个月后,这批货才可以交付。

如果你要求这种工厂为你做一款只有100件数量的衣服,工厂一般不会接受,因为这个量级只需要不到十名工人,其他190名工人只能闲置。

即使接受,这一款衣服的设计、打版、样衣、生产导入等费用,也只能摊到这100件衣服里,会造成这100件衣服的生产成本严重高于同品质的大批量生产,在价格竞争上先天劣势。

最后,就算你愿意给钱,工厂也愿意接受,很大概率这批货会延后生产,因为订单太小,工人忙于做大货。只有在闲余时间,才会有几个人过来凑合一下。

所以在现在,小单生产要么是高价手工,要么是廉价低质小作坊,像某些漫展的T恤;而快速反应则无从谈起,除非你把厂长喝倒了,他服你,专门给你配几个人。

所以,假定有一种生产模式,做100件甚至10件衣服,能和1000件10000件的批量生产:

成本上和批量生产相近;

质量和用料能和批量生产一样;

生产时间能和批量生产相同甚至更短。

这种模式有的叫柔性制造,有的叫定制化生产,有的叫快速反应生产。

这种生产模式和其他那些炫目的技术比起来,一点也不性感,但是其现实意义不可忽视。

因为所以卖家都害怕库存。

开线下店的怕库存。

本来预计这款衣服这家店这个季度能卖300件,结果就卖了100件,最后这一款衣服就堆了200件的库存。

然后你发现有二十款都是这样;

然后你发现有一百家门店都是这样;

你公司没了。搞电商的也怕库存,只不过线下客流变成了线上流量,门店变成了淘宝店和直播间。

卖不出去赔手上,为了卖出去买流量又不值当,只能挂个链接慢慢消化,积在仓库里。

对了,直播网红往往连仓库都没有。

雷老大名言:手机是海鲜,不敢囤货。

何况是衣服呢。商家都想下小单,一点点卖不压库存。但是大规模生产不同意,你给的成本办不到;

商家还想一卖火了,生产就能迅速跟上,100件卖爆了三天之内生产1000件,把冲动消费的流量吃干净。但大规模生产也不同意:我没存那么多面辅料,来不及;

而大规模生产希望一次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件出货,但是商家们不同意,线上线下没几个能办到。销售稍有波动,公司直接被库存压死。

柔性制造能实现小批量订单起做、保持与大规模生产一致成本、并且快速进入生产状态,好像解决了问题。

理论上。

现实难在哪呢?

你需要采集生产端的所有数据,包括生产端的设备动作和供应链的仓库库存,这样你才能随时知道生产进度,实时调配原材料。

你还需要把几乎所有工艺工序都在线化,让工人能够随时跟着指令切换流程,让系统告诉工人下一步干什么,而不是班组长一遍遍地教一遍遍地巡。

你还要把刚才的一切都数据化,搬到一个系统平台上,前面可以对接线下门店和电商,后面可以对接物流系统。这样订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生产,生产完立刻发货。

难啊…

等等,好像也不是特别难…

对。

检测设备的传感器,有;对数据预处理的边缘计算,有;实时传输数据的手段,5G呀,有;数据汇总后的计算,云计算嘛,有。

诶,仔细一想好像都有。

这就是工业互联网的一个经典范式。

整合现有技术,大规模应用到生产制造端,打通人员、设备、原材料的数据穿透,压缩各个环节的响应时间,优化匹配效率。

最好配上人工智能,自己算哪批料送到哪个工位上。

最终实现降低生产门槛、保持与大规模生产相当的成本、加快生产响应速度。

三大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信用互联网。消费已经被腾讯阿里快手头条他们做了,信用由国家主导做了。

唯独工业互联网,生产端的数据,还是近乎空白。

王哥,这听上去还是挺无聊的。除了做货爽一点,库存压力小很多,到底有啥用呢?

有大用。

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利用数据,形成一个长久的工业霸权。

因为全球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全是大规模生产。

我们过去习惯于将人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因为这类产业附加值低。加上工人工资随着经济发展必然会增长,两者相交叉,产业就向工人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

但是,产业的重要性不能单看附加值。

服装的附加值低,但是养活了大量上下游的产业集群,从印染到面辅料到新疆的棉花,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转移启动,最后必定大半个产业链条被脱离出中国本土。这中间涉及到的大量就业、税收、科研应用环境,都会消失。

越南的一个产业园区崛起,意味着今天他们可能只是缝制厂,明年他们可能会新建印染厂;大后年,越南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孩子就能就业,再过五年,越南的服装缝制机械行业就会开始发展。

而越南每得一成,我们至少要对应失去三分。

因为产业转移后,我们剩余的中低端劳动力不可能完全被中高端制造业消化,让这些熟练工人去送外卖做家政,又是对技术工人的极大浪费。

只能是国家启动基建或者地方投资来消化。

而原本沉淀在生产中循环的工业资本还会被释放出来,大量涌入金融资本领域,进一步增加资本过剩的压力。

产业空心化的后果,美帝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我们的体量摆在这里,不是韩国日本德国,可以靠几个行业就能把全国支撑起来。

不能轻易转移工业。

工业互联网怎么能够缓解工业转移呢?

举个例子:

疫情期间,全球服装贸易腰斩,今年全球贸易总量预计下跌三分之一。

中国的服装海外订单少了多少呢?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也不是;五分之一?差不多。

乐观估计甚至能控制在十分之一出头。

我们纺织工人的工资已经是越南工人的近十倍了,为什么疫情期间贸易量反而没有跌得那么狠?

因为东南亚的纺织工业先垮了。

他们的制造是纯刚性的。

东南亚只有大规模制造,而且就是人力和厂房,没有调整能力。一块面料颜色有问题,要到广州中大找师傅;一台缝制设备出问题,要到浙江找小工。

办个签证出国帮他们解决问题。

所以他们没有微调和切换的能力。只有那种要在全球卖几十万双的袜子,而且是单一款式,才适合东南亚的生产模式。

一旦商家面临库存、资金的周转风险,他们会第一个放弃东南亚,转回到中国下单。

中国有什么?

有依托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柔性能力。

一个服装产业园内,有面料、有拉链扣子、有能找到熟练工人的工头、有卖生产设备的销售点、有配套的维修小工、有打版制样的样衣车间、有定期跑厂的设计工作室。

缺什么,一个电话。

中国服装行业真的是靠廉价劳动力活到今天的吗?

中国服装行业实际上是靠产业集群形成的大规模生产与基础柔性能力,二者并重,支撑到今天。

这些能力真的不值钱吗?

这样的产业集群真的可以打着“低端”、“不环保”、“缺乏技术含量”的理由,任由他们消散吗?

这可是一个,到今天,还雇佣了中国工业从业者的十分之一的行业。是中国在全球最完备最发达的工业门类,没有之一。

工业互联网的任务,就是将这些能力数据化:

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数据化后,可以加速标准化自动化;

基础柔性能力数据化后,可以进一步提高柔性指标和定制化范围。

这二者数据化后,数据就能成为生产的原材料之一,这也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理念。

如果一直和东南亚拼人力成本和基建,我们总会有拼不过的时候。人力他们就是便宜,基建也慢慢好起来,还送你一块地。

要拼,就去拼他们没有的,例如数据。

我们能掌握全生产链条的实时数据,他们没有。这就决定了即使我们的生产成本比他们贵10%到20%,卖家为了他们的资金安全,也会选我们。

我保证你不会被库存压死,我还能帮你满足你的定制需求,我还能给你最好的响应时间。

在这个优势,我们的“低端”产业,可以随着技术依据数据的优化而越来越高端;东南亚则会在起步阶段就无法与我们竞争,后续的工业化进程会因为缺乏比较优势下的收益,而自发萎缩。

就算政府有意愿要发展工业化,长期缺乏民间资本的参与,只会让他们的负担越来越重。

延缓他国的工业化速度,维系并深化本国产业集群,最终垄断全球产能,这就是工业霸权。

没办法,没资源也没全球货币,这条路难走,但这是最诚实的道路。

工业互联网不像其他技术那么醒目。

不过我们正处于下一场工业革命的前夜,现有的技术迭代虽然激动人心,但是临界点未到。所以像原子能之于电力、计算机之于机械化这种根本性突破,大概还需要时间。

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是有可以把多个本身没有代差的优化技术,整合叠加在一起,形成具有代差的模式平台。

在未来五年,会有越来越多过去被认为“低端”的行业,诞生大量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有望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坚实的底座。

发行 1 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会产生哪些影响?

谢邀。

虽然我一直喜欢吐槽放水,但说实话:

不够。

别忘了,现在是花得多,收得少。

疫情和刺激经济带来的开支上涨,这个大家都看到了。那土地财政停滞和经济衰退导致税收萎缩,这个不能当没看到啊。

这俩直接给地方泰山压顶。

而且本来能收上来的就少,如今要刺激经济,六保,保市场主体,还要少收一大笔钱。

减税降费,19年少收了2.3万亿,今年加码,说是再少收2.5万亿。

分税制,就当五五开吧。加上19年全国除上海以外全部亏损,地方钱袋子怕是早干了。

1万亿,哪够。

我知道很多人会吐糟前几年的“减税增收”:说少收,结果一算还多收了三五斗。

但那其实是税务数据化与普及化后,大量原本不交税的企业被提溜出来了,不能一概而论。

现在说少收,是真少收。

当然在这种压力下,不排除个别地方会偷偷搜刮点拿去发工资。

但也不够。

所以不要纠结啥影响,就是来过渡的。

这顶多算个凉菜,这算大菜?打死不信,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450162/answer/12400005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华为被打倒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5620173/answer/12400546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放心,华为不会倒。

华为是中国科技高尖精的集大成者,在国际上占领了战略制高点,有望开启下一代科技革命,并实现中国全球供应链的再度跃升。

对于一家这样大而不能倒的民营企业,国家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如果华为再受到美帝的政府勒索,国家一定会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协助。

我个人设想:

国家应当及早启动对华为的国有化。

华为与中国已经深度绑定。不仅仅是对中国科研与电子工业有着重大影响,也不仅仅是中国通讯产业的核心海外输出。更重要的是,广大中国人民在情感上已经将华为视作一家民族企业、国家骄傲、中国荣耀。

在正常的外部环境下,华为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获得稳健增长,逐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顶桂冠。

但美帝在川普的民粹主义煽动下,已经抛弃了对现行国际秩序最后的一丝尊重。以国家为主体,对一家民营企业进行公开打压,这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敲诈。

华为是不是一家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在美帝所掌控的国际司法体系中已经不重要了;在美帝所掌控的国际话语权中,更已经被渲染成了中国军方企业。

国家出于对国际规则尊重,无法亲自下场支持华为。单凭华为本身的资源,又得不到公正的司法待遇,恐怕要受到不少损失。

考虑到华为在我国科技界的核心地位,这种损失不仅是伤害一家民营企业自身,也是在伤害国家的战略布局与国际突围。

正如其他回答所说的,这是一家与中国的命运绑得如此紧、如此深的民营企业。坐视这样一家民营企业被美帝以政府官方身份打压,是国家的漠视,也是人民的损失。

既然现在的国际警察美帝,已经不尊重民营企业这个界定,公然破坏国际竞争规则,主动使用外交政治手段制裁甚至妄图肢解华为。

那么作为国家,就有义务在实质层面支持华为,帮助华为渡过难关,正面美帝的攻击。

在这个新时代环境下,国有化华为是最好的出路。

国家可以名正言顺地支持华为的业务输出,并且为华为公开注入国家投资。已经是全民所有的华为,也能名正言顺地获得国家补助。

国有企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有化之后,有了全国人民最直接的支持,华为一定能渡过当前的难关!

中华有为!

社会主义中描述的“极度发达的生产力”是怎么样的?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3311017/answer/12410393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随着技术越发达,生产效率越高;

生产效率越高,产品越过剩,同时需要的人力(脑力与体力)越来越少;

一边是日益过剩的产品,一边是日益严重的失业;

失业就无法获得资本,没有资本就无法交换产品;

那这些产品卖给谁?这些失业者需要的消费品怎么办?

说到底还是分配问题。

这其实不是一个未来的画面,这是当下已经发生的局部现实。

有些县级市生产的水杯,已经够全部中国人每年换一个了;有些小镇生产的拖鞋,够一个省的人每年两双。

严重过剩就内外搞价格战,搞完价格战搞垄断,搞完垄断就贴着政府要求海外新市场。

这就是列宁说的帝国主义嘛。(错

那我们到海外去,给非洲输出钢筋水泥,智能手机,甚至还有人民币,输出到他们也一年几双拖鞋后。

接着咋办?

而且这个输出的过程,也是资本与技术密集优化的过程。等到全球都“拖鞋财务自由”了,拖鞋的制造模式恐怕也全自动化敏捷化了。

我指的是从设计开始,给机器一张图它就能帮你发货那种。

拖鞋越做越牛逼,这个产业领工资的人越来越少,越先进,越失业。

很多人说:没事,产业升级。这个行业过剩了,咱们做下一个行业。

额,兄弟,我们轻工业门类基本是全面过剩。

那我们做重工业?

额,你说的是钢铁还是电解铝啊?

那我们做房地产?

额,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快到40平米了,照这个速度,离美帝的人均90平米也就三十到五十年的事吧。

所以不用纠结美帝的大house,你在所在的城市,高铁距离两小时的地方一买,就能买到三四十万的一百平米。

要是愿意跑,还有鹤岗呢。

还做啥?高科技?人均博士?

送外卖跑滴滴这些不要太指望,这种业务大概就二十到三十年。

客服现在都开始被机器人批量取代了。

至于全民直播,那是瞎扯。这玩意要是能大量吸纳就业,美帝还怕什么产业空心化啊。

说到底,你总要面对一个临界点的:大量就业彻底无法吸纳,资本在生产活动中几乎无法循环。

当生产力发达到资本在生产活动中无法获取收益时,你还以资为本,拿钱作为基本衡量标准,有啥意义?

生产力越先进,东西越过剩,人的参与越少。如果还以资本为标准,那过剩的东西被消费越少,最后一边是一堆东西没人消费,一边是一堆人消费不起。

面对这个困境,有两个大方向

:一是反复消灭生产过剩,物理消灭,这个大家很熟悉了。

温和的有烧衣服、设计产品汰旧机制,人为地增加稀缺性。

这手段不是不行,但是自然环境资源是最终临界点。这么搞,太伤地球了。

激进的有消灭工业产能,顺带消灭点人。物理抹平,过剩不就缓解了么。

这手段过去很好使,但是自从有核武器后,这方法显然边际效用在锐减。

二,是在已经高度过剩的领域,改变以资本为绝对根本的思路,转向以人为根本标准。

诶,对,就是四代目所提出来的以人为本。

这话真不是空话,他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产能过剩与劳动力过剩的双重恶性循环了。

以人为本的思路,就是看人的需要大概有多少,环境能承载多少,两者一算,把基本量搞出来,作为国家供给。

象征收点意思意思。

你要路,之前只能村里集资,现在我帮你修,修了你就拿去用吧。

反正建筑产能过剩,我输出给你们,不是因为你们给得起,而是你们也需要。

那这块资本严重亏损啊,就算有些雇佣就业,带动了地方资产增值,那点边际效应也不足以弥补这些亏损啊。

用政治手段把这些亏损锁在某些板块里,记个数就好。

在严重过剩领域,资本就是记账流转功能,盈亏概念已经失效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态度很简单,不讲立场,只讲现实压力。

你都是要过剩的,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资本过剩。当这三大过剩集中爆发时,旧有分配制度就崩溃了。

要么你在旧有制度里循环下去,每次崩溃的周期越来越短,烈度越来越高。

要么你改个思路,把人的权重逐步提高,某些领域甚至会高于资本。

这就是社会主义嘛。

美帝很多人骂奥巴马罗斯福是社会主义,其实不过分,因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思路,以人为本嘛。

以资为本,资本主义,就不应当把人的权重拉高过资本的权重。就应当遵循资本逻辑,烂的崩溃掉,好的越来越好。

不过这条路太刺激了。

所以欧洲一票社民党,虽然本质还是资本主义,但人家派代表参加一些国际大会也是理直气壮:我也挺社的呀,在很多领域我们是倾向按需分配,不是算账。油气矿产林业都是国家的,资源过剩带来资本过剩,全民分一分,怎么就不社了?

这些大会们这些年也越来越欢迎这些社民党,因为只要你不再相信资本是根本,转向人是根本,那你一定会摸到阶级概念的边。

三德子都已经天天class class挂嘴边了。

所以,如果是——能支持全面建成的社会主义——那种发达生产力,还停留在纸面上。

但是如果是能支持部分领域社会主义化的发达生产力,那我们作为世界工厂,东南沿海处处都是。

问题是:

化不化?化多少?是真化还是假化?

这就需要继续讨论了。

真正的「群体免疫」就是抗疫民众组成的屏障,你认为中国目前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559381/answer/12411137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中央集权,优势在中央。

地方一开始是挺拉稀摆带的。

这个不多说,大家不是金鱼。

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央对地方的信息穿透不足。

数据是统治的基础。

中央要高效协调地方,就必须准确快速地获取地方的信息。

获取信息的层级越低、穿透越深,治理越有效。

疫情之初,大量信息被地方截流、干扰、掺杂噪音,导致中央的决策机制不能及时启动。

这个短板不能仅仅归过于基层防疫体制的失效。我国基层防疫体制虽然残缺,但是基本的回报制度是有的。

所以竟然要出动几次中央专家小组到地方摸水温,这反映了地方在与中央共享信息上的阻力。

何况疫情是可以减轻责任的,不属于人为范畴。这种信息的共享都能施加明目张胆的阻力,其他的像债务、土地等深切牵动地方利益的信息,共享难度恐怕更大。

这是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

所以,既然是体制的胜利,就应当优化体制,确保优势积累。

中央对地方的信息穿透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是在启动六保的现在,金融上的信息穿透是当务之急。

不有效掌握地方对债务、土地指标、产业规划的执行有效度,会严重消耗政策的价值。

另外,一体两面,体制的优势既体现在体制本身,也体现在体制参与者对体制的信心。

这次防疫的动员效果,其实是被动员人民对体制认可的表现,他们用行动表达了对体制的支持。

体制决定了动员资源的上限,体制信用决定了下限。

为了维系一个较高的下限,应该对动员的参与者给予回报,尤其是医护人员与社区基层工作者,如警察、社区人员。

维系体制信用,加强信息穿透,我们的制度化优势就能长期保持,并在已经到来的国家对抗中产生锚定作用。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过 161 万例,最终美国感染会达到多少?美国会因为这次疫情被削弱吗?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911870/answer/12428846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削弱要看什么意义上的削弱。

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良性影响,这个角色美帝是被大大削弱了;但如果说是恶性影响,这个角色美帝被大大增强。

美帝因为70年代启动的产业空心化而产生了大批低水平就业的社会底层,这些社会底层在16年把川皇送上了美帝大统领的宝座。

当时就不少人在想:新孤立主义怕不是要回潮。

川皇之前的美帝,还在想着一边维系现行国际秩序,一边召集兄弟收拾一下中国这个体制内的刺头。

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严重冲击了美帝全球价值链,许多高附加值产业不是被中国直接抢走,就是被干成白菜价。而中国的军事实力又能确保自身安全的产业环境。

奥巴马任期内,先是尝试收编中国,有了中美共治论;收编失败后,又尝试遏止中国,搞亚太再平衡。核心逻辑是希望在维系国际分工不变的前提下,控制中国在分工体系内的收益。

老老实实卖拖鞋就好,为什么要卖无人机呢?卖无人机也就算了,为什么要造发动机呢?你造发动机,我的发动机就要降价呀。

但这种遏止手段明显不够用。

中国金融是独立的,军事能力在第一岛链内绰绰有余。除非彻底放弃国际贸易与背后的国际分工体系,你没有有效手段进行产业遏止。

川皇上台后,把奥巴马任期的手段扔了。

承认现行国际秩序,就要承担现行秩序的全球治理成本。什么航行自由低成本贸易人员自由流动,不能光说,还得做;

为了遏止中国,你还要去建设环中国封锁带。那些盟友赚钱靠中国、安全靠美帝,让他们答应遏止中国的代价,不是问美帝要安全保障就是要对美贸易优待,有的赤裸裸要钱;

如果说遏止中国有效果,这些钱忍着也就给了。但是奥巴马任期下来,什么效果都没见到,反而在碳排放这种破事上自缚手脚。

川皇一算账:bad deal,重来。

川皇的思路是:美利坚天选之国,物产丰茂,无所不有。坐守西半球,就可以建成山巅之城,何必要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里打治安战呢?

这是美帝建国以来就有的大众显学:孤立主义。美洲是新世纪,美利坚人民是新人类,美利坚合众国是新文明。

发展好自己,看欧亚大陆的戏。做做买卖赚赚钱,你们打出脑浆子关我屁事。

说实话,北美是块好地方,真正的地大物博。加上美帝这两百年产业积累,引领两次工业革命,有底气说这话。

拿17年的数字来看:

农产品出口,1300亿美元,全球第一;

能源出口1090亿,民用飞机及发动机990亿,汽车零部件860亿,工业设备570亿,乘用整车出口530亿,医药用品510亿。

虽然美帝产业空心化了,但还握在手上的,依然足够切下实体产业的大块蛋糕。

当然,出口大头还是那八千亿美元的服务业。单运输业和旅游业就有2360亿,卖金融理财和保险也卖了760亿,电影和软件的版权销售都有490亿。

对川皇来说,美帝有美军和美元,收缩一下,往本土倾斜,海外未必有多少损失。但省下来的成本和对国内的一点倾斜,足以让美帝底层民众大喜过望,让他干满八年不是梦想。

所以川皇虽然和我们打贸易战,但是手也伸向欧日韩澳:国际分工我是要,但是现行国际秩序我不在乎,所以全球治理成本我不掏了,你们还得交钱。

所以川皇的第一个任期,就国内外要钱,然后尽可能花在美帝本土。

这就是所谓“新孤立主义”。

但疫情一来,新孤立主义也不好使了。

美帝作为全球霸主,他要钱,大家都是捏着鼻子给,包括我们。那美帝拿了钱,花在哪呢?

股债汇三市。

美帝的金融是国本,上到巨头下到个人,都是靠金融来融资、流转、定价,金融资产是美帝全体国民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

川皇要发展美帝本土经济,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拉升美帝金融市场。美帝政府不掌握一般社会消费品的产能,手上只有军工厂,没有面包厂和施工队,拿了钱花不到别的地方。

这个方法见效极快。垄断大资本们吃到了大蛋糕,垃圾能源企业也能卖出好价格,普通民众虽然收入没有涨多少,但是剩下那点,也足够形成一个漂亮的就业率。

大家都有钱,至少退休基金买的股票都涨了,花钱不得大方点?理个发别抠抠缩缩地选20美元的,来个100美元的爽一下。

在这种所谓涓滴效应下,大量中小微服务业在美帝兴旺起来,他们和页岩油公司、华尔街、硅谷一样,都有美好的明天。

直到疫情爆发。

如果还停留在新孤立主义,那美帝对全球的影响,还能勉强说成五五开。

他跟你打贸易战的样子是挺恶心的,但你看他去加征欧洲关税时又很帅。

直到今天,中美的产业链依然算得上高度互补,真正的同态竞争,其实是欧美之间。

所以贸易战期间,不少外交学者的态度是:顶住,过一会这头恶鬼就会去找欧洲,我们跟在他屁股后面去捡欧洲的漏。

他也确实去了。

再说,美帝战略收缩有什么不好。我们不会去承担全球治理的成本,但是接管一下东南亚,这点国际道义还是讲的嘛。

东南亚那时候确实也慌,连澳大利亚都开始慌,讨论要不要把自己定义为“亚洲国家”。

孤立好啊,有收缩才有空间,有空间才有增长。你看连土耳其都野起来了。

但疫情这一波打击,新孤立主义不好使了。

缺口太大。底层就业主体的中小微服务业在疫情前直接蒸发,运输业腰斩,工厂开工严重不足,连农产品生产都开始下降。

一边就业率在梦回2933大危机,一边油价配合疫情双鬼拍门。沙特俄罗斯表面互斗实际共斗美帝,一通杀价直接把美帝一众能源公司的债券干到垃圾级,市场上出现严重的流动性短缺。

为了恢复商业活动和金融交易,美帝一边要洗脑民众无惧疫情勇于复工,承担政治信用的消耗;另一边疯狂为金融市场扩张货币注入流动性,把所有缺钱暴跌的企业资产买出价格。

但78%的美帝劳动人口是paycheck by paycheck过日子,周光族或月光族,还是要还贷的那种。一波疫情使得过半劳动人口债务状态严重恶化,单靠救济和复工已经不足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收入水平。

而扩张的货币依然停留在虚拟经济领域。疫情带来的去全球化过于剧烈,金融面与经济现实依然有严重背离,所有金融机构即使拿到钱,也是攥在手里。

投去哪?

天下太平时,孤可以靠打秋风来孤立;天下大乱但你太平时,孤立就是人间净土。

但是天下大乱你最乱时,你孤立个啥。

你还不得赶紧把危机输出出去、转移出去。别孤立了,转干预吧。

一进入干预状态,美帝毫无疑问就成了恶棍。

因为要输出他的危机,他扩张的货币,他的失业,他就需要别人的危机,别人的恶性通货膨胀,别人的失业。

能消灭日本的一座汽车工厂,就是在拯救自己的一座汽车工厂;能消灭别人的投资增长,就是在保住自己的投资增长;能狙击别人的货币价值,就是在保住自己的货币价值。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存量市场理念。

既然全球贸易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那我只要干掉三分之一的同行,我就没有下降;我要是干掉一半的同行,我还能增长。

所以巴西疫情越猛越好,趁你疫情还要制裁一下,谁让你也卖大豆;

德国疫情恢复了?日本一直在压着疫情数据?不管,一起封锁了,谁让你们也卖汽车;

区域经济整合?不存在的,美帝的舰队就算得病,也要出现在各个热点地区。不给我交钱,不能做买卖;

稳健的产业环境?没有了,要么是边界冲突,要么是内部分裂,国务卿和CIA又回到了冷战时期的工作指标。

我既然只剩下美元和美军,我就会把他俩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不到全球拿回我渡过经济衰退的成本,我是不会收手的。

什么?你说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分工体系?

不好意思,不交钱,这些东西不存在。

你看,我们这不赶忙去执行第一阶段协议了么。一边守住城墙一边扔几袋小米,糊弄他赶紧上别家寻寻。

恶鬼变饿鬼了。

所以,不要看纸面数据,觉得美帝被削弱了。

过去美帝纸面漂亮,但是安逸的日子使得美帝没什么意愿把纸面数据转化为真实威胁。

但现在,疫情极大地增加了美帝的转化意愿,这时候纸面数据虽然比以前差,但其实真实威胁反而比以前高。

这也是不设GDP目标时说的理由:“高度的外部不确定性”。

怎么看温铁军对当前国内外整体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056853/answer/124380012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我没温铁军教授那么悲观,但乐观不到哪去。

什么叫“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没戏呢?说白了就是:对外输出产能可能会遭到重大阻滞。

再说得痞一点:

入关入关,入甚鸟关。

我们是制造国,美帝是金融国,巴西印尼沙特这种是资源国。不是绝对划分,美帝也有资源巴西也有制造我们也有金融,但这个表述指的是国本:

一国以何种经济活动为基础。

制造国是很辛苦的,进口原材料、做成工业制成品出口。需要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物流基建、持续工程研发、高强度环境消耗,总之赚钱不轻松。

恶心的是:因为币权不在你手里,所以你会在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时被剥削两道。

币权就是资源定价权,你进口原材料别人就往贵了卖,你出口工业制成品别人就往贱了收。你没有办法,因为工业是一项资本增密技术增密的循环进程,你需要不断的资本投入,你不敢停下来。

所以我们一买铁矿铜矿就贵的要死,一卖什么东西就是白菜价。

有人一直以白菜价为光荣,说实话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自己的海外势力范围,势力范围内享有定价权,谁会傻乎乎往贱了卖。

你不能垄断市场,你就只能靠竞争了。

但这不是最恶心的,最恶心的始终是产能过剩。

你是制造国,而且是全球工厂,全部工业门类的生产过剩迟早在你国境内全面爆发。

很简单:你不是无法垄断市场吗?你不是只能靠竞争吗?你不是在进口与出口遭到双重剥削、原始积累缓慢吗?

怎么快起来?依靠产能扩张咯。

老是说我们三十年走完了别人一百年的路,怎么不说我们二十年就有了别人一百五十年的产能过剩?

而且你是制造国,你的资源属性薄弱,金融属性只限于境内,这就意味着你的产能过剩会完全在自身境内爆发,别人只负责看热闹。

你的工人失业、你的工业集群衰败、你的环境崩溃、你的币值坍塌。你产能过剩的矛盾只能囤积在国内,那后果都在国内。

我们一直劳动力过剩,上世纪末加上轻工业全门类产能过剩,十年前是全面产能过剩,五年前再加上金融资本过剩。

不输出干嘛,等着看烟花啊?

所以我们就输出呀,整了个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呀。(名字你们都知道我就不提了)

而且不仅仅是产能输出,金融资本输出也启动,亚投行就是典型。虽然本质还是以美元为基底,但好歹把一部分人民币带出境了。

这些输出做得怎么样?u1s1,挺好的。但是这是在和平时期,是在美帝爆发疫情引导下的经济衰退之前。

其实川皇一上台,班农这帮老冷战就借着川皇这波民粹主义动员,开始着手遏止我们的产能输出。

一手是扶植东南亚墨西哥等国的产能,不仅延缓我们的输出,还带来竞争;另一手是干扰正在进行的输出,例如多个海外港口铁路等基建项目都出现政治阻力;再加一手中止高新技术转移,加大科技制裁力度,遏止我们的产能竞争力爬坡。

几套组合拳下来,我们是真的难受。

现在疫情给美帝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风险,这个风险就会倒逼美帝的政治冒险,用上很多以前不方便用的手段。

已经在发生的有货币结算壁垒、军事前置姿态、舆论动员等。可能发生的,就像温铁军教授讲的,可能会有能源原材料渠道的军事阻断、将人民币驱逐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直接通过局部军事摩擦形成全面封锁。

这时候你输出,你输出个啥。

我个人比温铁军教授乐观一点点的,是在于我们军事反制的坚决性,有可能会超乎意料。

前几天我和朋友开玩笑,说这叫“被动小入关”:

在局部军事冲突后,事实上控制中南半岛与菲律宾,并在南海与东海形成数年的高强度军事对峙。日韩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事实上的去美军化。

当然,即使是这条世界线,产能输出与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不用指望了。

高度的外部不确定性,是上到国策学者、下到北京出租车大爷都认可的现实。

那越是不确定,越要做备手。

咱就不讲平时说了一百遍的消化过剩问题,就讲一个:

战时供应链。

玩钢铁雄心4的应该熟悉一个概念:集中式生产和分散式生产。我个人觉得,可以拿这个来想象温铁军教授讲的“在地化”。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在城市化与外贸外资导向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生产模式,尤其是轻工业等一般社会消费品,广东浙江江苏一个镇,就拥有这个品类全球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产能。

和平时期效率极高。不用到战时,对峙时期风险开始到临界点,资本就会开始抽逃,订单暴跌,产业集群消解。

不是说衰退一半还能支撑内需,而是一衰退就近乎消失五分之四十分之九。

永康没了,中国人第二年估计就买不到水杯了;织里没了,中国的孩子当年得有一半没衣服穿;佛山没了,你连煮蛋器电饭锅都会出现短缺。

这种没不是说城市被消灭,到这个份上还纠结什么童装煮蛋器,赶紧捡瓶盖吧。这种没指的是局部冲突或外部全面封锁下的产能消解。

集中度越高,消解速度越快。

所以,要分散。不仅仅是为了分散的过程中振兴农村三产,进而通过增值三农资产消化过剩资本与劳动力,更是为了增强对峙时期的整体韧性。

把一个工业制成品的产能想象成一艘船,假如70%的产能集中在一个小镇上,等于这艘船有一个大舱,这个舱就占了整艘船70%的浮力。

那这个镇出问题、这个舱破了,这艘船、这个门类的工业制成品,立马颠。

但如果能将50%的产能分散到几百几千个乡镇,剩下的再集中成两三个大舱。那就算大舱被击穿,剩下的小舱还能帮你支撑住。

况且我们如今大量产能都是服务外贸,这部分舱该集中集中。至少把内需的产能启动分散,50%分散下去,一有事启动动员,内部不会出问题。

这个分散行为,在和平时期就是城乡一体化,农村百业兴旺,泡沫金融资本沉淀至农村资产消化过剩的一个过程;在对峙时期乃至战时,就是战略韧性。

是不是杞人忧天?不知道。但是高度外部不确定性,备着不是坏事。反正你三大过剩,而且外部输出确实越来越困难,城乡一体化这条路本来就该走。

入关也好翦商也好,都需要深厚的战略纵深。没有纵深只能到夏威夷,也永远不会天下三分有其二。

“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因此, 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外贸我很悲观,我是做这个的,去过很多国家,也研究过很多国家的政策导向,总体趋势都是扶持本国产业,对进口产品用加税或者减配额的方式去限制。这不是一两个国家,是很多很多国家都在这么做。这次疫情会让这个趋势更严重,未来各国扶持本地化生产的速度只会更快。
我们必须产业升级加扩大内需,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如果现在经济没有被房市绑定,那光自我消费就能解决很多产能过剩问题,可惜没有如果。

08年那波水你可以说不得不放,但你怎么解释16年那波,中国现在内需不振很大程度就是被那波水给搞的,现在外面市场不行,产能过剩这么严重怎么办,只有内部消化才行,不提振内需未来只会更严重。

如果你非说中国gdp靠房价我都不知道你是想黑谁

如何看待民政部要求整治天价彩礼?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214285/answer/124507615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治标不治本。

咱就挑一个点:

农村乃至乡镇地区,男女财产权平等么?

农村的女性能和男性一样分得宅基地么?乡镇的子女在遗产分割上能保证平等么?

别特么给我讲法律,在最广大的农村乡镇,法律工具的使用成本巨大。你让女性为了宅基地为了遗产走上法庭,即使能获得应有的资产,回到村里、家里,还要蒙受巨大压力。

这种家族与社区的压力,不是女性能够独立应对的。

所以什么是天价彩礼?说白了就是家庭在生育女孩上的社会化成本。这里面包含了抚养本身的费用,也包含了家庭生育女孩导致在资产、社区地位、劳动力收益等方面的亏损。

嫁个女儿要收天价彩礼,就是因为愿意生育女孩的家庭,要面对这种制度化亏损。所以在婚嫁这个关键环节,家庭希望转嫁这个亏损。

不要以为农民不会算,他们在大量的生活经验中,自己会优化出这个成本,并且形成一种传统习俗,沉淀到现在。

如果像建国初期,男女在资产所有权与处分权上完全一致,哪会有什么天价彩礼,女儿喜欢谁是谁。因为女儿有村生产队明确分配的土地,如果干涉这块资产,是要被批斗的。

哄都来不及。

不要把天价彩礼简单归结为社会风气,珠三角整体女性地位明显不如男性,但嫁女儿往往要贴钱,天价彩礼基本没听过。

原因就是这个区域在商业氛围影响下,法制化程度较高。虽然重男轻女,但是国家的分配制度被确定下来;加上经济发达,资源充沛,女性的独立资产能得到比较明确的保护。

珠三角女性是普遍能得到村集体的土地分红的,所以就算生男孩的意愿极为强烈,但养女儿并没有制度化亏损,所以能生五六个女孩,等一个男孩。

没有男孩,不会在经济上绝户。

如果在某些农村乡镇,女性连应有的资产权利都无法保证,抚养女性就是彻底的亏损。心地好点的还能养大送去打工,心地狠点的直接堕胎。

天价彩礼在这时候就是一种市场的自发调节行为,否则生育女孩的意愿更低,能彻底击穿正常的男女比例。

当然,某些地区如果抛去外地的婚嫁,本地男女生育比例已经击穿得差不多了。

所以在天价彩礼上,民政部就是图一乐。

真要解决,是农业农村部和最高法公安部一起来办,把几十年前的事情办完。

什么时候农村又有了妇女互助会,什么时候天价彩礼才会真正消失。

如何看待头等舱飞机餐已经开始变成快餐盒饭?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7009982/answer/12453358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坐不起坐不起,现在老老实实坐经济舱。

知乎几年前有个问题,问那些自己掏钱买头等舱商务舱的人是怎么想的。那时候我做顾问,飞得多,也厚着脸皮写了回答。

当时的回答是“太胖”,220斤的体重,一米七的残疾身高,人是圆形的,经济舱实在挤不下。

如今体重减到170斤以下,但不上班赚钱的机会好像也一块减下去了。头等舱实在买不起,规规矩矩地在经济舱坐着,有一种踏实感。

同志们,全球经济衰退呀。

这次疫情直接冲击全球的交通物流,航空公司正中眉心,第一波被带走。

中国内地航空业的每日飞机起降架次,一月上旬还在往40000次努力,到2月中直接下探5000次档位。真正的跳崖,一波回到了2001年水平。

美帝也好不到哪去。3月份在看中国的热闹,交通管制只是做做样子,每日起降架次也在往60000次冲击。疫情爆发后,如今在10000次档位徘徊。

疫情下,全球航空运输量下降63%,家家亏损,处处裁员,倒闭已经不算新闻。而且一边收入锐减,一边该花的不能停。飞机可是保养大户,一家民航飞机,一年保养费用1000万起。封存起来,怕疫情好转了来不及赚钱回血;不封存,一趟航班稀稀拉拉坐着那点人,飞得心疼。

头等舱有盒饭就不错了,珍惜眼前的空姐吧,澳大利亚已经有空姐转行去当矿工了。

中国复工得早,四月份服务业PMI 44.4,比起二月份春节加封城叠加打击下的26.5,已经是回归生存线附近。

美帝四月份PMI 26.7,和2933大危机一个水平。川皇用尽手段复工,四月份也就到了36.9的位置。

PMI的枯荣分界点是50,低于50就是衰退。单从这一个数字,就能看出全球服务业面临多沉重的压力。

我们过去对服务业一直主推金融、互联网和传媒,高大上且光鲜靓丽。但小饭馆、理发店、健身房,这些也是服务业,并且是服务业中提供就业岗位的大头。而这些服务业中的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几乎被一锅端。

他们是商业活动的微细血管和末梢神经,他们的僵死,使得为他们配套的组装、制造、物流、原材料等多个行业发生链式崩溃,衰退浪潮向整个第二产业传导,并且开始影响第一产业。

卖衣服是三产,把棉花做成衣服是二产,种棉花是一产。

这还仅仅是服务业所承受的损失。防疫措施本身就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人、物、料流动产生直接冲击,在剧烈冲击后,服务业衰退导致的消费需求暴跌,又会进一步牵扯第一、第二产业下沉。

二月份疫情的压力开始传导到工业端,中国制造业PMI直接从上个月的50近乎腰斩到35.7。虽然三月份通过有序复工回拉到52,但是全球疫情又开始蔓延,外贸订单开始下滑,四月份PMI又回落到50.8。

考虑到今年全球贸易量可能消失三分之一,中国又是世界工厂,这个数字能在50上站住多久,显然大家都有点心虚。

所以今天才有那么多大基建大就业的政策出台。不追求具体发展目标,转向求稳,保住底线。

货币要灵活,财政要积极,消费要刺激,社会经营成本要降低,基建和国家投资要毫不吝啬。

今年就是苟,苟住就是胜利。如果还纠结诗和远方,建议掏出手机云旅游。只要心中有梦想,小区的沙地上一坐,就是马尔代夫。

香港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多大作用?

谢邀。

香港就是租界,而且是很多人需要的租界。

如果要说得好听点,那香港就是望北楼,望北楼就是香港。

我朝只要走金融开放这条路,那香港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大陆2019年三分之二的外商投资增量来自香港;香港管着的24万亿,三分之二投在亚太地区。

谁的钱?哪来的钱?不重要,也不知道。

要知道的是:越倾斜金融资本,香港越重要。

就是这种重要,和多数香港中下层关系越来越小。开曼群岛的全球收益能支撑6万岛民的幸福生活,香港恐怕就做不到了。

所以我虽然常常在推上和香港账号互相祖安,但是我能理解他们有恃无恐的底层情绪:

租界的底层,能是啥情绪?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2267155/answer/12145375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