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iday Reading and Mind Blowing
这个假期算过得比较充实的了吧。看了一些书,现在来写读书心得。算是半流水账那种。
The World is Flat?
以下为心得概要:
作者为【技术决定论】患者,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作者认为只要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位于“不平坦世界”,也就是说非西方世界的国家“全盘西化”,接入万维网(互联网),全社会进行开放、自由、民主的新自由主义改造之后,这些不具有先发优势也不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就会自然而然的承接美国(以及其他西方世界)的产业转移(如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引用的印度IT产业外包的例子)——自动而无痛地进行工业化进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然后再迈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这样的看法是十分幼稚的。
中国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曾经播出过这样一则内容:如何看待《新闻联播》发布的国际锐评「对于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作者的书中引用了这样一个观点“自由贸易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的外交手段,没有比自由贸易更好的方法能够让人类和平相处。”
然而率先崛起的日本和美国在上个世纪的贸易摩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经验:2018 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将会持续多久?
按照1929年的经验,打到某个社会结构出了问题的工业国的法西斯上台开始搞运动为止。
按照美日贸易战的经验,打到苏联解体为止。
反正第三国是要倒霉的。
贸易战压根就没有阻止日本的产业升级,关键从来就不是啥中国制造2025,这就是个借口。
怕的是因为贸易战这个由头,有人坐不住了,导致我们没有完成供给侧改革。
比如说你看,就有人嚎叫了,说贸易战一打经济药丸,所以肯定会放水搞房地产。
真这么干,把贸易战当回事,就傻逼了。
一般来说,美国搞贸易战就两点。
第一,新的增长点没了,华尔街的钱没地方去。
第二,财富分配出了问题,很多人吃不上饭,没有工作。
说白了,攻击中国无非是转移一下矛盾而已。你们是没见过日本和美国打贸易战那个样子啊,美国比现在可是凶多了。。。。
结果日本人脑子不好使,屈辱签协议,跪下搞开放,印钱房地产,紧缩灭泡沫,目前来看是乙烷。
有日本人这个历史上百分之百的反向指标在前面,我们就轻松多了嘛。
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激动的。
作者:姬轩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074839/answer/3612753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鼓噪一时的神棍书,08金融海啸之前明显过于乐观的所谓畅销书,犹太记者圈钱的,文笔比较老练,干货其实不多,字数精简一半都可以,车轱辘话来回说(无非就是“中国印度成本低、竞争力大”之类),大段大段的IT产业故事和美国社会描述极为冗长枯燥,而且完全过时,大量结论很轻率,跟如今堪忧的全球发展越来越远,关键是作者严重缺乏基辛格、米尔斯海默、卡普兰那种大历史知识底蕴和国际战略政治思维,信口开河,盲目乐观,言语轻佻,如今只能当杂志随便翻翻算了。PS:中文版翻译质量奇烂
(这一段全文引用自豆瓣,本书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大部分内容感觉为机器翻译,翻译质量不高)
作者的“屁股”在美国的民主党那边,也就是说,“凡是和美国合作、愿意当美国小弟的国家都是好的;凡是反对美国霸权、全球资本输出的国家都是坏的”。
当然,在当下这本书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结合服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反复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47分钟演讲,30多次掌声,讲到关键处,几乎一句一掌声。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图景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核心内涵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反映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和共同价值,因此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
掌握需求过程
中科云谷赋能中联重科的使命,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用詹纯新董事长的四个字来讲就是,降本增效。
一个项目帮助业务部门降本增效了,那它就是一个好的项目。仅此而已。
本书论述了软件开发中的重要课题—如何得到正确的需求。
如果不能正确的分析和理清用户的需求,就容易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如果开发者正确地理解了产品打算为用户完成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完成,这些产品就是最有用的
在进行项目立项之初,需要对项目的关键用户进行深入调研。熟悉业务现状,理解效率瓶颈,并形成正式文档存档。
如果软件不必满足要求(需求,本书部分翻译未校对),那你怎么干都行。但是,如果它打算满足要求(需求),你就必须知道要求是什么,才能构建正确的软件。
项目正式启动之前需要完成需求清单,功能开发说明书可以根据清单逐条编写。
怎样开发软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软件为其拥有者做些什么。你可以按时、按预算完成一个项目,但如果交付的软件没有给拥有它的组织机构带来什么好处,那就是浪费钱。
你可以超预算或超工期,但如果交付的产品带来了几百万美元的价值,那它就比便宜的竞争产品更有益。
作为信息化团队(乙方),不能单纯的站在技术栈的角度考虑问题,更要理清楚业务现状、业务流程,以及如果可能,某种业务是否存在“最佳实践”?
需求活动主要不是编写需求文档。相反,它专注于理解业务问题,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案。
要多想,勤动脑多思考。理解清楚了业务,自然而然就很容易对业务进行抽象建模,实施信息化系统(项目)。也就是,不能为了做信息化而做信息化。
充分理解拥有者的问题,以便交付一个解决方案,以最好的价格提供最好的回报。
客户不一定总能给你正确答案。有时候客户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对的,有时候他就是不知道需要什么。
所以业务顾问要做到精通业务。技术跟业务两条腿走路。
但在某一点,构建的成本开始超过利益,项目就不再盈利了
如董亮总所说,在进行项目实施的时候要有成本意识。
京瓷的成功轨迹
原理就这么简单。宇宙本身具备让万物向善的意志,促使宇宙间一切事物成长发展。因此,宇宙间森罗万象都 <您已达到本内容的剪贴上限>
作者稻盛和夫已经皈依佛门,因此在后续的一部分观点中难免引入宗教视角来看待问题。宇宙本身、万物向善观点是好的,放在现实生活中对不对就不一定了。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为一时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弛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暗应长”。中国明代的《菜根谭》中有这样的句子。意思是,行善没有见到报答,好比草丛里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到,它照样茁壮成长。
但是从20年、3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的吻合度非常之高。自我开始创业以来已有40多年,这期间,我见识了各种人物的兴衰起落。从30年、40年这样的时段观察,几乎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与他们平日的行为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结果。
命运虽属天赐,但绝不是不可改变的,它可由人力来改变。只要思善行善,你今后的人生就能超越命运,向更美好的方向转变
主宰我们人生的这两种力量之间也存在着力学上的关系,因果的力量多少要超过命运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甚至可以扭转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
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因果规律,单纯明快。
但到了新的时代,想让对方过得更好,想让他人更加幸福,以关怀和爱为基础的利他的文明,或许也将开花结果。
以经济发展为例,GDP总额不变,可它的内容,即产业结构不断进步,淘汰老的产业,培育新的产业,新陈代谢,生机勃勃。也就是依靠人类的睿智,一个接一个地催生新的事物,充满活力和创造性。若对“知足”的生活方式进行描绘的话,大体就是这个样子。
老子说:“知足者富”。这就是“知足”的人生态度。还有一句格言:“当你想要的东西无法到手时,就珍惜你手中已有的东西吧”。“满足是贤者之宝”,知足带来人心的安定,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去实践。
人类也应该从自然界中学习“节制”。人类原本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也曾理解自然的法则,自己也处于生物链之中。后来,人类从食物链的制约中解放出来,单独摆脱了循环的法则,同时也失却了与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谦虚。
过去,我们只是从经济增长中寻求国家认同。但在今后,如果重复这样的思路,只能是再次盲目地跨进四十年一次的盛衰循环,而这一次衰败的程度甚至可能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败。
现在,社会、经济持续停滞,要求从根本上转换观念的呼声日益高涨。即便如此,状况却仍然没有什么改观,人们为GDP百分之零点几的增减或喜或忧。我们许多人把经济增长几乎当作是唯一的“善”,争先恐后,希望增长再增长
1985年——日本巨大的贸易顺差开始刹车,缔结了诱使日元升值、促进进口的广场协议。这时的日本在达到经济大国的顶峰后,泡沫破灭,经济低迷持续至今。
为了纠正这种倾向,从小学生开始,就要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社会上有各种职业,每个领域内都有许多人在辛勤劳动,这才构成了整个社会,人们才能过正常的生活。
哲学家梅原猛先生说:“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宗教的缺失。”我完全赞成。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社会,从战前以国家神道为核心的思想统治,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旦把关爱和利他之心丢光,剩下的就只有赤裸裸的利己的欲望。容忍乃至放任这种利己的欲望,结果必然招致可怕的社会混乱。
用武力统治他人的文化,欧美有其源流,中国古语称之为“霸道”。与此相对,王道在东亚源远流长,王道就是以德行来引导民众。
,既不是经济大国,也不是军事大国,而是一个以德为本的国家。既不是经济上精于算计的国家,也不是急于炫耀军事实力的国家,而是以“德”这一做人的崇高精神作为国家理念的基石,据此与世界各国接洽交往。 一旦成为这样的国家,国际社会就会真正的需要日本,尊敬日本。同时,对这种高品格的国家有侵略意图的人,恐怕不会有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又是最可靠的安全保障政策。 怎能忘记珍贵的美德 关
关于这一点,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1924年在日本神户做过一次著名的讲演。在这次讲演中,孙中山把欧美文化与东亚文化做了比较,谈到了“王道和霸道”的话题。 用
以前,日本市场对外封锁,围绕这一问题,日美两国争吵不休。当时,我提议,针对两国间的各种课题,成立“日美二十一世纪委员会”,让民间人士发挥作用,彼此坦诚交换意见,借此让日美关系有所改善。为此,我做出了努力。
前文提到“求利有道”,我想还要讲“散财有道”。赚钱不易,用钱更难。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这样才能“正确散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员工们都表示赞同,爽快地捐出部分奖金。这就是京瓷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开端。这一精神贯彻至今,从未改变。
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因为我看到,随着DDI不断成长发展,股票终将上市,到时就可用资本收益的方式回报员工们的努力,同时表达我对他们的感谢之意。
当时,直到现在,许多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对此,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我们具备了为国民尽力的、毫无私心的动机。
回顾历史就能明白,资本主义起源于基督教社会,特别是其中伦理严格的新教社会
内因 外因哲学
针对他们的牢骚,我训斥说:“不错,现在公司确实还小,设备不够,制度也不健全。我们要把企业做好,工资福利也要大大提高,但这必须靠你们自己辛勤劳动,不是靠别人帮助,必须用自己双手创造。”
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开花结果的时刻。我想许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开花结果的时刻。我想许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而且
“利他”之心,在佛教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就是爱。再说得朴实一点,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在人生征途中,像我这样的经营者,还包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利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汇。
在工作中成长。为了提升心性、丰富心灵,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样做,自己的人生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过去的日本,或者说东方,曾经很重视劳动所伴随的精神价值——把劳动看作塑造人性的精进的道场。
但是现在,老师们自己抛弃了这种自豪感,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劳动者,不过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过是出卖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报酬。他们贬低自己的作用和地位,失却了为人之师的尊严和真诚。现在教育荒废,连课堂纪律都形同虚设,我认为直接原因就在这里。
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劳动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被过度的“唯物化”了。劳动的最大目的是获得物质的富裕,因此,所谓工作,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取报酬的手段。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
要到达名人高手的境地,缺乏地道的精进,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从内心喜爱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神贯注投身于工作,通过这条道路——也只有通过这条道路——我们就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磨砺心志,提升人格,领悟人生的真谛。
六波罗蜜中的六项修炼,是踏入悟境之道。其中“精进”——不惜努力、拼命工作这一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践,也是提升心性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但正因为这样,至少每天一次,我们要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
③精进 无论做什么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就是要努力。但这种努力,必须做到“不亚于任何人”的程度。
然而,兴趣和游玩获得的快乐,只有在充实的工作之余才能品尝。工作马马虎虎,只想在兴趣和游戏里寻觅快活,充其量只能获得一时的快感。决不会尝到从心底涌出的惊喜和快乐
细细想来,人还真是遵循因果辩证规律的动物。人生存必不可缺的动力之中,却含有陷人于不幸、甚至致人死亡的毒素。
在这一点上,就是小孩、婴儿也毫不例外。拿我的孙儿来说,当我疼爱其中一个,另一个马上露出妒忌的神情。才两三岁的孩童,就已经像大人一样,受到了烦恼的毒害。
红龙比喻恼怒,就是“瞋”;黑龙比喻欲望,就是“贪”;蓝龙比喻忌妒、憎恨、发泄不满,就是“痴”。佛教称这“贪、瞋、痴”为“三毒”。三条恶龙就隐喻这三毒。按释迦的说法,这就是“糟蹋人生”的三大要素。
“贪欲”之念最难对付,它牢牢地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强,它能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
而是抱着谦虚的态度,如实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然后不惜一切努力奋斗。具备一对虚心聆听他人意见的大耳朵,具备一双真诚审视自己的大眼睛,耳聪目明,充分发挥耳朵、眼睛的作用。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即使感谢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就是说,随时都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祸福如同交织的绳索——坏事好事交替发生,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因
活着就要感谢
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正确的为人之道绝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东西,它就是孩童时代父母教导的极其简单的、理所当然的道德心——不可说谎,要为人正直,不能骗人,不可贪心——重新思考这类单纯的规范中包含的意义,严格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在现今这个时代显得格外重要。
干了坏事的企业领导者面对新闻记者,只会说“真不该发生这样的事”、“一定防止再次发生”等千篇一律的敷衍话,捧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教条式地照本宣科。看不到他们作为组织负责人的真挚和诚恳,看不到他们作为领导者的人格的分量。
不重视人品,只按照能力——比如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来配置人才。公务员考试成绩好的人可居政府要职,或作为精英培养,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大企业的领导、干部和官僚,他们的能力无不高人一等,为什么他们常常丑闻缠身、贪污渎职呢?因为他们把才能据为己有。他们认为才能纯属私有,而非从上天借来之物,不必用之于公,心安理得地把才能用于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
谦虚是日本人失却的美德之一。颔首低头以示恭敬,功劳让与别人,得意时不忘形,互相礼让,秉持一颗审慎谦卑之心。
为此,它必须根植于“正确做人”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日本的法律拿德国作样本,基本上是成文法。因为是依据条文做出判断,容易流于教条,这是缺点。相对于此,美国采用判例法,不过分被法律条文所束缚,而是根据各种具体的情况,由当事人对照自己的良知和原则,来判断正当与否。
全世界的国家、民族都废除国界,组成一个共同体,在和平与协调中共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设立国际机构,以世界无国界化为目的,实行各种必要的政策。
既然如此,消除国界,把世界作为一个国家,使政策一元化,统一货币,问题不都可以迎刃而解吗?
个人感情与一国的政治应该另当别论,这一点我也能理解。然而,日本侵略了他国,践踏了别国的领土,这既然是历史事实,就应该道歉谢罪。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用这样的目光观察问题,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矛盾,大到国际问题,小到家庭纠纷,当事人出于各自的利害,成见、偏见一再叠加,把问题搞得复杂。
诚实地、认真地、拼命地工作——这话听起来平凡无奇,但就在这平凡的语言中隐藏着人生的真理。
人真正的能力,应该包括抑制欲望、全力投入工作的克己心在内。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但不能战胜自己贪图安逸之心,不肯努力奋斗,“不能发挥自己天赋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缺乏发挥自己能力的能力。
所谓“死读书”的那位,他有自制心,想看的电影、电视不看,战胜自己,不让自己偷懒安逸,敢于从正面迎击困难。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也是这样,他们能够克制自己贪图享乐之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实际上,缺乏对工作高度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无论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喜爱甚至迷恋自己的工作。可以说,彻底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工作丰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进入信息社会,进入偏重知识的时代,认为“只要知道就自然会了”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看法大错特错。“会”和“知”中间有一条鸿沟,只有靠现场的经验才能填补。
“体验重于知识”,这一条也是人生重要的原理原则。换句话说,“知”未必等于“会”。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知”就“会”了
因此,我经常激励员工:“要努力到神灵出手相助的地步。”
这些说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凡事“知易行难”,坚持实行下去不容易。由此可见,原理原则必须以坚强的意志贯彻落实才有意义
“如果是你的私车我可以搭,但这是公司的车,不能借口顺路就公车私用。这话你以前不也说过吗?公私必须分明——所以我走路去。
尽管董事有优先权,但这毕竟是公司的车,不是私车。这是原则也是道理。但人一旦登上高位,往往对理所当然的事情变得视而不见。我这么批评别人,其实我自己也有过教训。
仅是知道不行,贯彻落实才有意义
但我认为,只把土地从左手转到右手就能赚大钱,天下没有那样的好事。就算来钱,那也是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去得快。因为我这么想,所以有关投资的建议一概回绝。
但是泡沫一旦破裂,可望增值的资产转眼间变为负资产,不少企业落下一身债务。
举例来说,现在日本还没有完全摆脱泡沫经济的阴影。当初,许多企业争先恐后参与不动产投机。只要将土地转卖就能让资产升值,预期行情还会上涨,从银行贷来巨额资金,继续投资不动产——许多企业都这么干。
不是把自己的利益、而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贯彻这一经营的原理原则,最终使我们走向成功。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要对各种事情做出判断和决断。就业、婚姻、家庭、工作等等,我们被迫不断地做出选择和决断。可以说人生就是判断的积累,就是决断的连
老师就教导的、作为人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
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就用它作为判断基准,依照这一基准,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
我是负责人,每个问题、每个事项,如何应对,如何解决,最终决定必须由我来做。营销的事情,财务的事情,即使自己不懂的事情,都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的本质其实极为单纯。乍看很复杂的事物,不过是若干简单事物的组合。人类的遗传基因,由多达三十亿个碱基对排列构成,但是表达基因的密码种类仅有四个
以单纯为好
第一步,他应该拥有一个“大得有点过头”的梦想,拥有一个超越自身实力的愿望。拿我来说,把我拉到今天这个位置的原动力,就是我年轻时抱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
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这件事我总结如下:答案永远在现场。但是要从现场获得答案,首先从心情上说,必须对工作有不亚于任何人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深切期待。同时,必须亲临现场,用真诚的目光仔细地观察现场,用眼睛去凝视,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贴近。这时我们才可能听到产品发出的声音,找到解决的办法。
可能因为我是技术出身,养成了一种习性,总是不断地自问自答:“这样做真的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用这种眼光去审视,哪怕干一件杂差也有无限的改进空间。
但是,说“持续”重要,并不是说“反复做相同的事情”。
结果留下来的,不少是头脑不够灵活、平凡、连跳槽也缺乏自信的“庸才”。但是,过了十年、二十年,这些“庸才”居然成了各部门的骨干乃至领导。
即使你急功近利,明天也不可能跨越今天提前到来。到达你向往的目的地,没有“一跨千里”即刻可到的捷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只能靠一步一步、一天一天踏实努力的积累。
换句话说,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从创业开始,我就主动承接连大公司也不敢接的困难课题。因为我们是刚起步的弱小的新企业,不这样做就根本接不到订单。
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人生由自己创造。这层意思在东方思想里用“立命”这个词来表达。
就是说,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原理。经过各种挫折和曲折,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贯穿于人生的真理,这一真理刻进了我的心底。
在这个经验中,我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绝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人是很奇怪的,一旦被逼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反倒想开了,轻松了。既然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如将心境来个180度大转变,干脆把精力投入工作,全身心沉浸于研究吧。
最终,在一位大学教授的帮助下,我总算进了京都一家生产绝缘瓷瓶的工厂。进去后才知道这家企业非常破旧而且面临倒闭,工资迟发是家常便饭,而经营者一族还内斗不断。
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这是成就事业、变理想为现实时必须的态度
但是将构想转到具体计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应该基于“悲观论”,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仔细、慎重的分析,制定周密的计划。大胆和乐观归根结底只是在构想的阶段有效。
就不找那些头脑聪明、却将聪明头脑用于悲观分析的人商量,而找一些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的人,这些人对我的提案总是很有兴趣,
成功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
你想要做某件事,产生这种愿望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证据,证明你具备将这种愿望变为现实的潜在力量。人们不会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不会产生超越自身能力的、不切实际的愿望。
因此,如果你祈愿要做成某件事,你就要把它变成强烈的愿望,一直思索到你能清晰地“看见”这件事成功时的印象为止。
不仅如此,我还清楚地预测并设定了将来手机的通信费用:使用手机的合同费是多少,基本话费是多少,通话费的价格是多少等等。当时的事业部长,将我预测的数据在笔记本上作了记
然而,那时候我已经“看见了”将会出现的情景。手机这一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产品,它将以何种速度、在什么范围内普及,它以什么价格、用多大的尺寸在市场上流通,这样的情景已在我头脑里清晰地呈现,我事先都“看见了”。
有趣的是,事先能够清晰看到的事物,最后一定能以“完美无缺”的状态出现。相反,事先形象模糊的事物,即使做出来,也达不到“完美无缺”。这是我在人生的各种经历中体验的事实
比如,在开发新产品时,满足客户在规格、性能方面的要求当然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新产品必须达到一种理想的水准,就是你在事先反复思索、模拟演练时所“看见”的那种完美的状态。否则,即使达到了客户要求的标准,也不是好产品。这种低水准的产品无法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
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首先需要达到“痴狂”程度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
但是愿望要变为现实,普通程度的、随便想想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是“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
首先得有建造水库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切事情的开始。松下先生想表述的肯定是这个意思。
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
因此要建水库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企业经营也一样,景气时要为萧条期做好储备,经营应该留有余裕。
企业的现金流,居民的储蓄和特大型城市的战略物资储备,都是那种平时看不出来,但是关键时刻没有却非常致命的东西。
世事难遂人愿——对于人生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我们无意中就会产生这种看法。然而,正因为我们有“事不遂愿就是人生”的想法,才导致了“事不遂愿”的结果。因此,不如意的人生,就产生于你自己消极的想法。
虽然这个看法是很明显的唯心主义,但是望梅止渴也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不一定没有用,尤其是在工作和项目的进行中。
那么,怎样才能打开宝库之门获取智慧呢?除了倾注燃烧般的热情、持续付出真挚的努力之外别无他法。就是说,要想获得成果,必须怀抱善念拼命努力,对于这样的人,神灵才肯给予他火炬,照亮他的前进之路,才会从“智慧的宝库”中授予他一束光明,让他走向成功。
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简单的讲就是四个字,努力工作。
这种材料一年前由美国GE公司的研究所在全世界首次合成成功。而我开发的材料,在结构上与GE公司的材料完全一致,而合成方式又与GE完全不同,就是说我的合成方法也是世界独创的。
创新是一直存在的。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也有讨论,对经济发展来讲,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就是说,你心中想的是好事,是善念,你的人生就将是美好的;你总动坏脑筋,充满恶念,你的人生就不会顺畅。这条法则在宇宙中发挥着它的作用。
稻盛和夫在退休之后皈依了佛门,因此他的善恶观里面有很强的宗教成分。正所谓西方很多科学家都信仰上帝(基督教)一样,哲学研究到最后往往会发展成为对宗教的研究与讨论。
而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结果。“思维方式”这个词有点笼统,它是指人的心态,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包括前面讲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等等。
我常对员工们讲,必须“极度认真”地过好每天每日,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虚度。认真的程度要达到“极度”好像很“傻”,但只要坚持这种人生态度,一个平凡的人就能脱胎换骨,变成一个非凡的人物。
龟兔赛跑,是乌龟赢了呢还是兔子赢了呢?日本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跟日本人的“活法”即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很大的联系。
我所思考的“活法”,也就是我的人生观,立足于做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在中学课堂给学生灌输引导并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有正确三观的人可能会碌碌无为,但几乎不可能去危害社会。
在八十余年的人生中,我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的正确的“活法”,也就是人应有的生活态度。
习惯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同样一个工作任务,用积极 一般和消极三种不同的态度去面对,会获得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