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付费
首先是单病种付费的概念:单病种付费_百度百科
划重点:医疗机构的收入仅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而与医疗机构治疗该病例所花费的实际成本无关。
郭嘉任务,2020年105个单病种收费全面铺开。
105个病种涵盖了市级医院收入的半壁江山。
2019年1月,某地多家大医院汇总了过去一年的经营数据,去主管部门开会。
各家医院表示,如果严格执行105个单病种收费标准,各家医院普遍将损失6%以上的毛收入,全面面临入不敷出和大额亏损。有的手术只要开展,医院每做一台就要赔5万元左右。
会议持续了一天。至晚八点,风暴中心的会议主持人又饿又累,情绪激动的表示:“同志们,你们这样诉苦,我们的会议开到春节都开不完!就这样跟你们讲吧,105个单病种是郭嘉任务,你们只有适者生存的义务,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散会!”
一位与会的医院负责人回到单位,立即召开扩大会议:“同志们,我们现在药占比、耗占比很高啊!这里边,有多少是调节医院收入用的!有多少是调节高年资医生收入用的!这是有违新时代精神的灰色地带!我们务必要把‘两比’降下来,大家不要顾虑医院和个人一时的收入下降,只有亏损,我们才有资格跟上峰要求调整服务价格!不然,等到单病种全面铺开,医院会亏损到休克的!”
此前,领导的口径通常是:“同志们,现在都十一月份了,我看今年的医保限额还有富余。大家不要有顾虑,该开展的业务一定要开展,一定要方便病人就医。医保限额超标不要紧,医院有了亏损,我们可以向上峰争取,增加明年的医保限额。”
单病种让这一代的医院管理者空前注重医疗技术服务的“含金量”。因为以后出售药品和耗材不仅不会让医院和医生赚钱,还有可能带来亏损。医院的价值取向必须调整到依赖医疗技术服务的收入上来。
此前,出于“调节医院收入”和“调节高年资医生收入”的考虑,很多医院明里暗里倾向采购价格更昂贵的药品和耗材,纵容主要的现金流部门——检验、影像,为病人提供“全家桶”套餐。为了适应单病种,各医院积极回应“带量采购”带来的药品价格下降,期盼“带量采购”和“零差价改革”推行到耗材领域。
为了适应单病种,肿瘤科出身的院长说辅助药可以减一半,做介入出身的院长骂人说“两万元的支架到底比一万元的高级在哪里?我怎么不知道!”拿手术刀的院长骂人说“两千元的补片能干得了的活,谁用一万元的谁喝茶!”医院开始限制“全家桶”,甚至有的领导面谈现金流奶牛:
“700元全家桶就能解决的,就别用2000元全家桶了。基因检测对临床的意义有限,以后谨慎开展。你不是病理和影像,医生们自己会看化验单,以后AI都能干这活,你没有核心竞争力。老子不怕你亏损,大不了医院只保留检验科的基本业务。药房不让外包,独立检验中心可是有政策支持。”
药品“带量采购”之后,药品平均中标价降低52%,最高价格降低96%。药品降价96%,厂商还有利可图,那么以前价格虚高的时候,钱都到哪里去了?显然,“单病种”刺激医院追随医改,必然会导致医生脱离灰色收入,在知乎和其他交流场合底气十足。
啥?有的医生还是喜欢“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模式?单病种限价亏了钱,从“灰色收入”上找回来?首先,“带量采购”降低了厂商的利润空间,厂商没钱给你“补”。其次,种种禁止利益输出的禁令和措施,掐断了“补”的途径。“大数据反l腐”其实一直在搞。更重要的,有条件“补”的医生是一小撮人,他找机会“补”了,他的同事就要受连累扣奖金。那么,他的同事们就会阻止这种找补。举报科主任、举报院长的技术门槛很低。
单病种收费对病人的影响也是显然的。我们的医保还很年轻,基金积累较少,几乎是“现收现支”,从健康的在职人员那里收钱补贴退休多病的老人。几年后,随着“婴儿潮”一代人步入退休年龄,就业人口总数就要下降。再过几年,人口拐点就会降临。医保资金来源少了,医保资金支出多了。因此,患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医保支付的可持续性。医保资金要省着花。
作者:邓铂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8115299/answer/80402220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邓铂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393195/answer/9535323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爸妈1980年结婚,婚后两人住在奶奶家,同时向单位提出了宿舍申请。按照当时的规定,结婚才可以向单位申请宿舍,否则就是住集体宿舍的上下铺,但是青年职工一结婚就要退出集体宿舍,导致新婚夫妻面临住房空窗期。
那时侯正赶上知青大返城,城市里的住房非常紧张。当时没有商品房,社会上虽然有私人房产租售以及多种形式的有偿“换房”,但是跟99.9%的社会成员无关。爸爸单位原本用来接待客户的招待所改成了青年工人的集体宿舍,客户来了住在文哥时候挖的防空洞里。上级号召各单位兴建“鸳鸯楼”解决新婚职工的居住问题。爸爸的单位条件有限盖不了楼,只能在招待所隔壁的蓝球场上修了几排平房(篮球场下方就是改做招待所的防空洞),每间十二平方米,安置了许多拖家带口的已婚职工。“鸳鸯房”没有上下水和厨卫,做饭在门前生煤炉,用水和如厕去招待所一楼。
奶奶家里当时住着爸爸大平、叔叔二平两对新婚夫妻,还有一个没出嫁的姑姑小贤,生活很不方便。妈妈是护士,常年值夜班。从奶奶家到妈妈工作的卫生院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她一直想搬到距离单位比较近的地方。按照当时的原则,夫妻住房由丈夫单位解决,父母各自的单位距离倒是不远,比夫妻二人的单位宿舍入住资格近多了。妈妈托了自己单位房管科的老同学,讲明特殊情况,才有资格在卫生院排队等候一栋老屋的某间小阁楼——卫生院那边的等房队伍更长。这栋无数青年才俊牵挂的老屋在新世纪被郭嘉文物局评上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建成了留学生宿舍,本地很多婚纱摄影公司喜欢在此取景。但是在八十年代,老屋的住户们常年要踩着半浸在污水中的砖头出入老屋的公厕。
后来,跟爸爸要好的同事要调到外地。那位同事调离之前找到爸爸,让他把家具直接搬进自己的那间“鸳鸯房”宣示主权。强行占房在申请住房需要漫长等候的年代中是司空见惯的。爸爸老实人,居然一本正经的请示房管负责人。好在爸爸已经排在分房候选名单的前排了,房管的头头当场嘲笑“你个大傻子”,给爸爸开具了入住手续。
搬进了朝思暮想的“鸳鸯房”,爸妈才意识到什么叫“距离产生美”。“鸳鸯房”理应是临时周转,按照当年的计划经济思路,用料和设计都非常简陋。爸妈的隔壁住着一位未来的巡抚(已经落马)。爸妈能够通过隔壁的水声判断出现在使用尿盆的是未来的巡抚还是未来的巡抚夫人。每逢下雨,“屋外大雨、屋里小雨”,爸妈一边收拾着瓶瓶罐罐接水,一边互相安慰“这比我下乡插队时村里的大队部都强”,“当兵拉练的时候房东大娘家最好的房子也没这么好啊,就差热炕头了”。以当时的条件,爸妈真的找不到挑剔的理由。
“鸳鸯房”鼠患严重,外婆送给妈妈的饼干装在铁皮盒子里, 居然能被老鼠啃破盒子偷吃。那时候食物是很珍贵的,妈妈护理了一位旧社会过来的资本家,看到家属送的病号饭,才知道炖肉除了放酱油、盐、土豆,还要放香料,还可以放山药、红枣等药膳材料。那时候的北方,冬天没有蔬菜供应。各个单位和各家各户每年秋天都有“冬储菜”的习惯。家里买到要吃一冬天的大白菜,怕失窃和老鼠糟蹋,每棵都挂在房梁上。然而这一措施能防贼却防不了鼠,老鼠钻进白菜专啃菜心,在白菜外边露出大尾巴洋洋得意的甩来甩去,边啃边往外排泄大小便,洒到桌子上、被褥上都是。妈妈气愤的从同事那里请来一只橘猫。然而这猫相对“鸳鸯房”里横行的那种学名叫“黑姬鼠”的硕鼠,在体格上并不占优势,连基本的战略威慑能力都不具备。妈妈奉养大橘几个月,家里鼠患不减,于是妈妈把大橘装进鞋盒,送到三十公里外的娘家。大橘抵达外婆家不出三天就走失了,过了一个月,又脏又瘦的大橘蹲在爸妈的小屋门前喵喵叫。
于是,当俄国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在国内上映的时候,观众们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冲击。比看美国电影的冲击还大。毕竟当时美国电影只敢放映查理·卓别林和秀兰·邓波在大萧条时的作品,吸取俄国教训,不放映《愤怒的葡萄》。啥?俄国的落魄小职员住在一套小小的单元房里?上下水!浴室!暖气!啊!女局长同志的豪宅真的不是克里姆林宫么?看那水晶灯!电影里充当反派的副局长是留洋回来的,一口一个“电子计算机”,这是什么东西啊。长得像蔡明的女秘书穿时装、烫发,抽进口香烟!剧中被误传丧事的工会干部的追悼会,看季节像是冬天,但是同事们拿着一束束鲜花前来追思!当时,只有尚书同志能配有专车和专任司机,侍郎领导的用车都是跟同级同事拼车(现在也是这政策)。这部俄国喜剧里的女局长自己有专车和专任司机!贫穷不是杜会主乂,老毛子才是真正的杜会主乂!所以老毛子红旗落地这事日后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附一张爸爸当年的相亲照。该照片除了展示爸爸的形象,通过拍摄的构思技巧很好的解答了今天的相亲活动各种关于工作、收入、不良生活习惯的提问。拍照时还要确保《人间指南》编辑部发福利台灯的时候牛大姐争着要的可调光台灯入镜,炫耀办公环境。可能有的朋友熟悉一张风格近似的照片。其实爸爸单位在当时的社会上条件不差,他一个小职员跑到上司工位上摆拍(手中有笔,桌上没纸),弄出了河北县官水准的办公照。然而,爸妈当年经历的80年代“小康生活”,放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恐怕会让今天的一些人觉得宛如身在“万恶的旧社会”。尽管日后爸爸遭遇了中年失业,仍然觉得今天的生活远胜当年。几年前,爸妈去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看反应河南大饥荒的电影《1942》,回来之后吐槽,说以后演灾民要专门培养特型演员。电影里的河南饥民群众演员的气色和体格放在九十年代一看就是万元户。
2000块的事业编有人挤破头进去,请问进去的目的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7753071/answer/952373333
因为事业单位待遇好啊!
就说收入。
每次要哭穷的时候,我就说月薪3500,每月到手工资,童叟无欺。
要是出去吃饭,和一些普通朋友,为了面子,一般得报税前工资,月薪5000。
和好兄弟吃饭的时候,会把绩效奖金值班费什么的也加上,每个月少的时候500多的时候2000,为了面子,那就按每个月2000管上,月薪7000。
回家跟爸妈吃饭,为了让他们开心开心,年终奖还有1w,得嘞,7*12+10,年薪9W4,四舍五入,年薪十万!
到了中学同学聚会,男同学们各行各业,都是事业有成,金融IT行业的大佬们财务自由,开着保时捷带着沛纳海,公务员们都是这个长那个长的,穿着衬衫西裤人模狗样。
那怎么办,虽然我骑的是电动车,但是气势不能输啊,怎么着也是当年高考前三,要是让别人知道混的这么差,还有脸活不?还怎么面对越来越漂亮的女同学们?
咬咬牙,拉扯着嘴角,咬牙蹦出几个字:现在年薪二十万,还行,能过。
再对比下体制外的同学:
比如上面的IT大佬,本科毕业进了BAT,我毕业工作貌似已经是中层了,现在早就年薪百万了。
但是年薪百万有啥用啊,我给你们算算。
年薪百万,税后也就70万。
听说在上海买了大平层,这小子我知道,从小跟我住一起,就我们那破小区砸锅卖铁他家也凑不了几个钱,这么奢侈,哪像我合租老破小每个月才一千块!贷款至少700万,每年得有40万还贷,只剩30万。
剩下的吃吃喝喝,一年10万至少吧,还剩20万。
搞IT的都是青春饭,35岁就失业,20万还得留着以后还贷,相当于一分钱也存不下来!
啥?你说股票期权?这是什么我们没文化的没听说过!
一想到自己比他们更优越更有面子,忍不住嘴角又微微上扬,赶紧多吃了两块牛仔骨,肚子塞得满满的,面带不屑的看了一眼被漂亮女同学们围着的金融IT大佬们,趁着还没到买单的时候,赶紧借口医院有急诊手术,在大家目送中出门,骑上小牛电动车,扬长而去。
好久没来这么个高端的餐厅了,好像人均要一百多,太奢侈了!不过也好,吃这么饱,明天的早饭钱也能省下来了呢……
任正非表示美国在 5G 判断上有失误,你如何理解?
字面意思说的很明白了
1、美国根本没想到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能进步这么快。
2、当美国发觉竞争力出现问题后,不是强化投资以科技与资本自由竞争,而是先拿制裁中兴做个抗压实验,然后高调打击华为、海康等行业带头大哥,以及实行几十年的对华裔、跨境中国科学家的迫害/挤压/歧视待遇……形成全面阻碍国内科研、人才培养和供应链与产能升级的“我不行你也别行”的体系战。
3、重点精准扶持联想小米阿里等企业,是挤压中国本土科技进步空间的重点专项。
作者:松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764872/answer/95621762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机漫步的傻瓜》是怎样的一本书?
《随机漫步的傻瓜》这本书是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黑天鹅》之前的作品。《随》书比《黑天鹅》薄,但却是塔勒布这位神人很多有趣理念的集和,「黑天鹅」概念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来的,后来单独扩成了一本书,其他值得注意的观点还包括「存活者偏差」(我个人超爱使用这个 idea)。
这本书英文版《Fooled by Randomness》出版于 2001 年,中信出版社 2007 年引进,当时的中译名是《随机致富的傻瓜》,今天的再版改名为《随机漫步的傻瓜》。我 2007 年给一本杂志写过该书书评,之后至今经常在自己的回答中引用这本书里的概念,但在网上搜索,发现该杂志竟然没有将当年这份书评放到网上,特此在知乎上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贴出。文章写于 6 年前,今天读来可能有不合时宜之处,但应该影响不大。请各位老师斧正。
作者:黄继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51240/answer/1669961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机致富的傻瓜
文 黄继新
鉴于国内股市近来红火异常,我想如下比方您也许会感兴趣读上一读——
如果我昨天进入股市,花 1000 元买了几支股票,今天赚了 1 万元,没有人会觉得我在股票交易上技术过人,而是运气使然。
但如果我三年前投入 1000 元进入股市,到今天已经增值为 10 万元,可能就很少有人觉得我只是运气好了,我甚至可能会被人称为股神,亲友同事可能会争相向我请教投资秘诀。
吊诡之处正在于此。第一,没有人追究三年前进入股市的人当中有多少人得到了这样的成功;第二,三年的成功就足以对我的实力进行判断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家兼哲学家兼数学家兼金融交易员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指出,我们只看到成功者,是因为被「存活者偏差」蒙蔽了眼睛。「存活者偏差」(Survivor Bias),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能被我们看到并知道的,都是活下来了的人,那些失败者早已被抛离了我们的视野——或者说,他们压根儿还没被看见就已经死掉了。从统计样本上来说,我们去总结这些「成功者」——或称「存活者」——的成功原因基本上来说,是不靠谱的。因为很有可能有 1 万个人采用了同样的操作手法,可是只有 1 个人赚了钱,其他的都完蛋了。
对此,塔勒布打了一个很简单的比方:我们通常都认为,漂亮的人总能在职场中左右逢源。我们会这样想,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成功者,而漂亮的失败者已经被排出在了统计样本之外。
因此,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了:除非你四十年都在赚钱,或者说,你过去四十年平均下来都在大赚其钱。真正被广泛誉为股神的沃伦·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经典例子,他成名不是靠单比投资的回报,而是靠他过去四十年来的总体投资回报率高出了大盘的三倍。
但是我们仍然急于去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顾不得去分析这个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否存在。让我们如此着急的,是因为我们万事都需要一个解释,以获得内心的宁静。没有解释的事情会让人茶饭不思、寝卧难安。你创办的公司为什么迟迟不能盈利?或者,你的老板怎么总是不给你加薪?或者,你的销售技巧娴熟无比,可就是卖不出产品?或者,你给楼上办公室的女孩子送了花,可她为什么就不回你的短信?世上一切事情都需要有一个解释,很少会有人因为爱人不见了而不会去喊冤。
所以,这本书多少有一点虚无主义色彩。你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如果有人因为努力而获得了巨大成就,要相信,事情没有那么复杂——大部分时候,都是运气使然。你以为努力工作、足够聪明就应该能够成功?错。你以为不努力工作、长个猪脑子就注定碌碌终生?也错。虚无主义的意思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或者说,没有什么会找到确定的原因,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女强人卡莉·费奥瑞娜在惠普不体面地结束了她星光灿烂的职业生涯,所有的商业杂志、报纸、咨询公司分析师、证券投资者、传记作者、以及闲着没事的企业家,都在忙不迭地分析其原因,比如她过于强势、不在乎别人的意见,又比如她过度关注远景而忽略了能够鼓舞志气的短期收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她到底因为什么失败?当然有原因,问题在于,你知道哪些原因是引爆点?大多数人会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因为这是符合逻辑的,是符合我们的理性预期的,是能让我们在事物之间分清谁是因谁是果的。
但常常我么也会找不到确定的因果,于是我们只好迷信。正如作者在某天某个错误的路口下了车,他当日的业务实现了巨幅攀升,于是他也忍不住要每天在那个路口下车。作者指出,这完全是我们从先古部落首领那里传承下来的习惯,比如他们采用了某种祭拜姿势就可以求得龙王降雨。
从我的话中你可以听出来,这本书同时也是一本心理治疗书。你可以把它当成《心灵鸡汤》一类的读物。它让你接受现实——当然,前提是你足够理性,同时足够努力和聪明。不过,准确地说,这不过是一本写给迷失在财富追求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换言之,是写给有点钱、有点追求、但是钱又不太多的人们看的。很重要的一个提示是:不要老看着多少人比你强,要看到多少人比你差。只要在全部人口样本中,你的收入能占到高收入的那 10%,就可以了。是的,你说的没错,如果你现在月收入 3000 元人民币,艰苦地居住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生活压力巨大的城市,你应该感觉到幸福。
尽管作者有时会犯上罗嗦的毛病,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读起来趣味盎然,警句妙语随处可见。作者的自以为是也会常常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他不时将自己与伟大的文学家和哲学大师作比,谈及他的大多数金融界同行——索罗斯除外——时充满了冷嘲热讽。不过我们得承认,他对那些毫不引人同情的股票交易员大加讽刺时,读起来也不禁让人抚掌大笑。事实上,这本书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商务人士必读的 75 本书之一,2001 年出版后,也成为了华尔街的经典读物。
如何评价王垠的「垠学」思想?
垠学比勃学牛逼的地方在于:王垠有个什么不爽的事情,不服就干!相比之下,曾博的勃学只是口头革命派,甚至让我怀疑他是不是专门来忽悠失败人士为乐的。比如说呢,同样是对学校不满意。王垠连清华学位都可以不要,直接卷铺盖走人!曾博呢?也就在网上黑一黑,既不敢复读,又不敢退学,每年高考一出来,就喊着当年要复读就好了。。王垠在网上和网下一个样,是个真的老实人。网上说看不上哪家公司,现实中就辞职了,美帝虚伪,OK,离开美国。曾博是个假老师人,在网上就是一副画皮,天天说什么资本主义黑心啊,股票是泡沫啊,成功是虚无缥缈的啊。现实中呢?还不是暗搓搓的努力,名校烤着,绿卡申着,股票买着,跳槽跳着,急不可耐地向成功进发。所以要我说,垠学很真实,勃学很虚伪。
作者:梵小迪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1803472/answer/9563189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只会骂前任,从不反思自己问题的人还好意思和承认一切都失败的失败学相提并论。挺厉害的。不是某些人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那就是我们在失败学的宣传上确实没有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嫉妒”心理和“务实主义”心理作祟, 在他们眼中,只有我作为一个创始人,躺在湖南郴州的天桥底下哀嚎要饭,才算是合格的失败者,才有资格传播失败的真谛。这个逻辑挺厉害的。
我可以理解倒是。要说服一个刚吃饱饭不超过20年的群体,不要去追求虚无的成功不要去赚钱,要去思考人生的本意和失败的本质,要去北极吃米粉开uber,遭遇讽刺和非议几乎是必然的。
???????
你可能误会了虚伪吧
你也误会了失败。
不是只有比你失败的人才是失败
也不是不如你失败的人就是成功
我炒股?你知道我身体力行亏了100万,证明了失败的普适性?
我工作?你知道我离开FB去了一家不赚钱的公司,马上就要倒闭了。证明了失败的普适性?
如何评价在北京民航总医院行凶的犯罪嫌疑人孙文斌?
作者:王子君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3363532/answer/9548624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人说,央媒已经辟谣啦,孙某氏没有减免一切医疗费用。你还是把文章内容改改吧。
不改。
我才不信朝阳医院的床位这么好搞,我也不信这家人交得起ICU的钱。
谢邀。
养猪养牛,收泔水,卖菜,倒卖服装,住在北京东五环外,通县一个郊区院子里。
55岁,离婚了,有个95岁的老母住在一起。老人有国家补贴,赡养关系确定在他身上,老母的那点补助还能接济一下他。家里其他亲戚过得应该比他要好一些,但好不到哪里去。老母交给他,算是一种帮衬也是一种切割。
这个人在首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一切热闹,也算下了海,但是并没有什么乘风破浪的大故事,而是被拍打回岸上。
55岁的离婚老汉也不会有太多念想,紧紧攥着老母的那点补贴,有一天是一天。
直到95岁,老天也给不了太多时间了。不积极治疗,只输液,这个决定估计不是他能说了算,因为他没钱。家里人应该也知道,时间就这么多了。
他不行,国家补贴和村委会的那点分红,一纸死亡证明下来就全完了。
他的视野就那么小,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些好狠斗勇的伎俩,这也是他在街头市井里打交道,唯一学会的。
他的整个家族也是这样,弥漫着相似的戾气。
急,眼前的那点指望要没了。他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时代的洪流,一连串不如意最后落下的,只有深深的恨意。
他打算找杨文先生聊,用他家里习惯的那套。
家里人知道,不劝。
小人之心地推测,家里人甚至可能怂恿他这么做。毕竟这样就解决了老母和他,两个问题。
杨文先生很温和,这是她同事一致的评价。
按51岁的年龄来算,杨文先生也是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本可越老越精进,越老越高效。
杨文先生天性应该是不擅长和这类人打交道的。
杨文先生很可能对他说了一些实话,例如这个年纪,药石乏灵,不要太强求。
但温和与真诚,很可能是致命的扳机。
我们当然可以愤懑地说:这就是一个杀人犯。
但一个简单的故事往往能讲述一个复杂的现实:
杨文先生死后,
老母孙某氏得到了超VIP级的待遇,转入朝阳医院,减免一切治疗费用;
据传孙文斌家人去骚扰杨文先生老母,要求某种谅解以帮孙减刑轻判;
事情刚发的三天里,悄无声息。
只有和杨文相识的医生们,在正常接诊之余,或呆坐,或哭泣。
如果前面的部分,是一个简单的杀人犯故事;那后面这部分,也是一个简单的现实吗?
孙曾经在中国传媒大学收泔水,不知道我在读书时,有没有啃着广院肉饼和他擦肩而过。
工业园区不远处,往往会有五星级酒店,两处的人遵照不同的逻辑在生活;大学里的学生和校方雇佣工在一起度过四年,各有自己的命运。
自有自己的生存逻辑。
情绪如此汹涌,而剥离情绪,则是冰冷的现实。
医疗资源就这么多,而要覆盖的范围又那么大。
普通思路是控制覆盖范围,先保证基本服务质量,确保医疗资源不要过载超负荷;同时逐步提升医疗资源的投入,慢慢把医疗资源的体量做大。
但我们,因为各种原因,不行。
所以我们只能一方面强行扩大覆盖范围,同时挤压现有医疗资源,在范围扩大的同时保证质量,至少不允许下滑。
在这个挤压过程中,也并没有体现出行政力量对医疗资源的保护,而是进行空转般的精神动员。
这是在消耗既有的宝贵资产。
这是不可持续的。
或许某天,我们能获得足够的医疗资源来覆盖。不过这个缺口只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越来越老;又或许某天,我们能形成明确的边界。谁能获得基本服务,谁能提供额外开支,谁能完全自理。并通过行政与执法力量明确这一边界;
但在那一天到来前,我们都在消耗宝贵的医疗资源。有的人受委屈,有的人学精明,有的人离开,还有的人,像杨文先生,倒下。
在那一天到来前,我们都是时代洪流里的一滴。
至于是一滴泪水还是一滴浪花,谁都不知道。
如何看待北大博导冯仁杰被举报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
看完这些聊天记录,我主要有几点感想,想告诉各位女性同胞。
- 如果你去外地看一个你认为是男朋友的人,结果他还用各种理由(忙,我也不熟,订你自己喜欢的),让你来定房间。那你在他心中肯定是炮友。
(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点。如果你对他让你订房这件事提出反感,生气,乃至取消行程,那么他往往会立刻给你经费或者自己订房。但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提了让你订房,无论最后钱是谁付的,渣男概率无限提高)
如果这个男的跟你上床之后就迫不及待的要离开。那你在他心中肯定是炮友。
如果这个男在你来看他的期间,除了上床,其他见面的时候都是不冷不热的。但离开之后微信上面又显得很热情。那你在他心中肯定是炮友。
如果你在外地的时候,这个男的微信骚话不停,天天热情期待你来找他,结果来了之后又突发冷淡,完事之后不愿意和你多呆一分钟。那你在他心中肯定是炮友,并且他很可能还有本地的女朋友。
最后一点,炮友几乎不可能升级成为女朋友。尽管这个男的可能在世俗意义上很优秀,但在感情方面确实是一个斤斤计较,下半身思考,习惯性说谎的渣。早日离开这种渣男才是止损。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955898/answer/92206203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经济危机全面爆发,货币贬值99.9999%。那么我欠银行的100万房贷是还100万,还是100亿?
这个问题其实前两年很多搞区块链的创始人,联合创始人们可以回答你。
比如a企业,在2017年1月份,融了20000个eth,准备开发自己的公链。之后,他们把20000个eth卖出兑现了,假设当时是1000美金1个eth,那么他们就得到了2000万美金的现金,并且账目上还有0个eth,此外,还欠投资人20000个eth。
后来,到了18年年末,区块链泡沫破了,eth跌到200美金1个,a公司的公链项目也开发不下去了,于是他们选择清退。由于当初融的就是eth,所以现在他们就用400万美金,在市场上买了20000个eth,还给众筹者,并且还宣布之前空投的erc20 token就当是福利送给大家了。
在这个例子里面eth就是贬值的货币,而兑现的2000万美金,就是你买的房子。看上去,你是赚了。但赚了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区块链市场太小,崩溃了也不会对现实经济产生太大影响。而a企业的创始人,联合创始人们,也可以选择脱离区块链行业。
而如果,他们的1600万就真的花完了,而且,市场上再也没有人愿意信任他们给他们提供工作或者投资。那他们就亏了。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555606/answer/9070669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奇葩说 第六季》第三期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嘛?」,你站哪个持方?
饺子,本名杨宇,毕业于华西医学院。毕业后,在广告公司上了一年班,然后辞职,在家三年半,啃老,一个人制作出《打,打个大西瓜》,在国内外获得27个专业大赛的30多个奖项。
十年之后,又带着《哪咤之魔童降世》拿到50亿票房。
我问你,饺子辞职在家的三年半他穷不穷?他精致不精致?
回答很显然,穷,也精致。
那你要不要支持当年的穷且精致的饺子呢?你肯定想反驳我:这题里面的精致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在家啃老三年的动画宅不可能精致。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精致?如果你将精致的概念陷在消费里,抠得太细,然后去区分什么是理性消费,非理性消费,超前消费,量力而行,进而去谈什么消费主义洗脑,巧克力味的屎还是屎味的巧克力,其实都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
从价值判断来讲,定义一个人,应该看他生产了什么,而不是消费了什么。如果一个人的生产很精致,那么他就精致。
比如下面这两位:
二等座不精致,布鞋八分裤不精致,但是两位院士的成果和工作,却是一等一的精致。
而在精致的工作和成果面前,其他的小布尔乔亚式的消费精致或者不精致就都不值得一提了。
马克思说,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如果你感到你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那么大概率你是精致的。
由于劳动不是消费,所以劳动的精致和穷富无关。那么,在这个层面上,精致穷我支持,精致富我也支持。
比如,当年的饺子是个啃老的宅男,我支持他和他精致的工作。但如果他是个富二代,同样做出了好看的动画,那么我也支持他和他的工作。
可惜的是,以上说的这些都是理想情况。
在当今这个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足够幸运拥有那个能让你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目标,那个自由自觉的劳动。
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们不能为这个世界、为他人贡献点什么,那么我们至少还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吧?
既然我没有自由自觉的劳动,那么我劳动的目的也就只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需求,这样产生的所谓“精致穷”也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
而所谓的降低欲望,理性消费,也不过是消费的偏好不同而已。
换句话说,存钱买房更精致,还是月光配齐戴森、双立人、苹果4件套更精致?在今天这个辩题的语境下,那肯定是戴森苹果更精致,但也有很多人会说,那当然是要有自己的房子才更精致啊!
所以,其实这个辩题已经很无趣了。年轻人肯定穷,并且大多数没有真正事业的年轻人,只有上述两个选择,月光还房贷和月光配戴森苹果纪梵希。
如果问题讨论到这个层面,其实也就不涉及什么大的价值判断了,它就只是偏好不同,纯粹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
这个问题就相当于,我穷,喜欢杨超越,你穷,喜欢詹青云,那咱俩谁错了?
都没错,是这个问题错了。
如果非要说谁错了,那谁更穷谁就错了,和杨超越,詹青云无关。
再换个问题,年轻人穷玩知乎,错了吗?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434840/answer/8860923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看待年仅 4 岁的「天才曦曦」?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1312949/answer/86576669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才的童年和天才儿童尽管这个问题下,大家对曦曦的家长嗤之以鼻,但如果有一天大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大概率仍然会被早慧这个词诱惑。全中国早慧式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大概就是北京海淀。这里住的80后家长也同样可能是全中国上知乎比例最大的家长群体。他们一边为“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样子”这样的答案点赞,一边又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投给了高思,新东方和好未来。早慧对个人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对家长的诱惑我不需多言。海淀区家长们心中最神圣的模板肯定不会是马云和马化腾,而很可能是北京第八中学少儿五班的赵鹏和尹希。但我们往往在面对巨大的诱惑时,会忘了我们最初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被别人割韭菜。这里面的猫腻,说白了就是两个词的区别。天才的童年,和天才儿童。认真思考一下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也就会恍然大悟了。哦,原来我想知道的是天才的童年是怎么样的,而不是天才儿童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成为陶哲轩,赵鹏和尹希,而不是方仲永。但前者永远也不可能以贩卖自己童年的学习方法为生,他们的家长也不可能以贩卖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为生。陶哲轩的父亲接受采访时说的是他的家庭很幸运,完全按照孩子的兴趣提供资源。在早慧这个市场,可以说是有极大的需求,但是没什么像样的供给。那怎么办呢?只能找替代品。最初一代的替代品是类似于世界名人童年故事这样的文学创作。什么小牛顿的风车,小华盛顿砍树,小爱迪生搭手术灯,都创造了巨大的流量,有的甚至入选课本。这都反映出人们对天才童年经历的无限向往。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二手故事几乎都是假的,都是他人转述,甚至是那些从未认真研究过天才们经历的人硬生生杜撰出来的。于是就有了另一个替代品:天才儿童。天才儿童和天才的儿童时期,这两个词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嘛,总能从中借鉴一些东西吧。可是,这里面的逻辑漏洞,海淀区的那些名校毕业,每个月房贷就要还几万块的家长,难道看不出来?看的出来。但是一旦有了孩子,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们也会全然忘记学过的统计学定律了,或者说只记得一个概念——outlier。而他们的孩子也一定会有人成为outlier,尽管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家长本来就已经足够优秀,以及一些随机性。但这种早慧消费和成为人才的相关关系也足已被这个领域的淘金者包装成因果关系。而这个领域的繁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我们今天在知乎上批判的越狠,等到有了孩子的时候,可能就越逃不掉。因为我们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体面,从小县城来大城市立足安家,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恭喜,我们恰好会是最不能容许孩子失败落后的那一堆人。如果你真的想抵御早慧的诱惑,那可以记住另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20岁左右时的早慧,没有10岁以下的早慧。张国焘24岁参加一大被选为组织委员,这叫早慧。我11岁时拿过我们市小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这叫小聪明,不叫早慧。而天才呢?张益唐58岁也还能被人称为天才。
如何看待年轻人越来越讨厌酒桌文化,但茅台五粮液两家白酒公司的营收与利润率却屡破新高,市值已接近2万亿?
如何评价姬轩亦的《国祚密码》?
作者:从不毒舌可达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81818/answer/349433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到喵喵关注了这个问题。。。
昨天一周目完毕,事实上熟悉喵喵的人会在书里发现很多内容似曾相识,在知乎看到过。
全书的逻辑是自洽的,解释性的能力要远大于预言性的能力。也给各位读者一个建议:不要盲目把天朝往里套,工业化之后、全球化之后理论能否继续适用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从不可知论的角度说,明天地球陨石遁了也不是不可能:)
吐槽两点:1、去掉故事和伯约这个背景可能会更适合严肃阅读,至少我会更喜欢,不过现在这样能更好卖:)2、看到第12章还是13章冒出一段坚持GCD领导太出戏了
——————————————————————————————
作为 @姬轩亦喵喵的师弟,有必要写一篇严肃的书评(好吧这也是喵喵的要求:)——我更愿意将其称为读书报告——来整理读书的思路。先PO出来今晚写的
——————————————————————————————
首先需要表达一下对书名的看法,我不认为《国祚密码》是一个很好的名字,相反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版名字《试管中的神州》。密码二字的倾向性有些过于强了,仿佛本书就是一柄钥匙,可以解开历史的秘密还能通往未知的未来。而本书只不过是一套社会科学理论,作者以中国历史为观测数据,建立自己的模型,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并试图对未来进行预测。
正如现实主义大师肯尼斯·沃尔兹所说,“理论是对规律的解释”。对于中国历史,此前已经有过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周期现象的表述,最直观和感性的应当是罗贯中于《三国演义》开头所感叹的“分久必合,合久比分”。而更早的邹衍的“五德循环说”,将周期归因于玄幻的五德终始,孟子则提出了“治乱循环说”,认为政治清明与否决定了王朝的交替,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将敏锐的捕捉到了“人口-资源比例”这一因素在王朝更替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对于中国历史周期的描述与解释。
但是,这些解释都是朴素的、感性的甚至是玄学的,对于现代的学人来说,它们总是流于粗糙甚至荒谬。作者于本书中所希望实现的,是发现周期律背后的科学因素,将这个朴素而经验的认识理性化,科学化。
本书的出发点是假设中国历史周期律的存在,并通过王朝兴替的数字变化找到这一周期律存在的证据——结果显然是肯定的——自西周到共和国中国历史共经历了完整的三次周期,并在三个周期里一致呈现了八个特点鲜明的阶段。
当然,作者的王朝兴替(或者说统一——分裂)的标准与目前通行的有一定差距:首先,作者摈弃了华夷之辨和汉族政权正统的观念,这无疑是正确的,否则理论将在面对诸如东晋、五代、元清这些政权时束手无策;其次,作者将统一与分裂的标准划定为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其具体表现可包括财税、人事任命和军事力量对比。关于统一与分裂,葛剑雄先生的著作中曾从领土角度进行区别——将中国古代政权实际控制疆域最大定为中国古代疆域,并以此为统一/分裂的标准。这导致了在葛先生的著作中,分裂的时间——除了清朝的部分时期——远远多于统一,这无疑是不够客观的,在生产力未达到相应水平的时代拿古代大一统专制王朝的顶峰来对国家做出领土要求,是强人所难的举动。也正因如此,作者引入了华夏文明区的概念——这一概念将汉字与汉语的使用作为标准,统一与分裂都只在文明区内进行讨论。华夏文明区的具体疆界,在不同的年代是会有扩张和收缩的,以北宋为例,与盛唐相比,下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北宋的疆域大大缩小。
从西周起,每个周期里遍历的八个阶段依次是——统一的腐朽、大分裂、短暂的统一、短暂的分裂、鼎盛的统一、统一的中断、统一的中兴、统一的衰落。对照历史,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每个阶段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而且这三次所对应的朝代能够找到明显的相似性和渐变性——前者归因于周期内在逻辑的推动,后者则由于生产力、气候等外生因素的不断变化。
在周期内部,要解释推动力量演化的力量,作者的逻辑没有局限于传统历史学的视角,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群体心理研究的思维痕迹随处可见。在作者的人口红线概念——给定个人最低食物需求,人口增长会快于土地或者说粮食产量的增长,这最终会带来饥荒和动乱——很明显的可以看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影子;而作者关于地方和中央力量的平衡、地方是否选择尊重中央威权的阐述,则运用了成本收益分析和博弈论的视角;而人心思乱与人心思定的变迁,则可以看成群体心理研究的经验化表达;对于不同时期朝代地理位置、地势对朝代变迁的影响,则借鉴了军事地理学的知识。
应当说,作者能够杂糅多种学科视角,不拘泥于已有范式,是本书的一大优点。但是,正如张岂之先生在序中所提,受限于本书篇幅和作者似乎刻意为之的文学渲染,本书的逻辑虽然严密且具有相当好的解释性,却并不具有与前者相称的说服力。这导致对于本书很可能陷入一种读者极端化分布的现象——即对于作者的粉丝或者说支持者来说,本书可称精彩,作者的逻辑可能会被当成定理不假思索的套用;但是对于另一些群众来说,作者算不上规范的学术表达范式,戏谑的文字描述,过于虚幻和小说化的布局,都会成为本书被斥为糟粕的理由。
最后,关于本书模型能否适用于共和国以来的历史,作者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一切理论/模型都是有自己的前提假设的,很少有理论能够在前提假设失效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本书模型能否使用的关键在于新中国以来本书的前提假设是否适用。仔细思考,很容易发现对于本书的前提,很多仍然适用,但是也有一些关键前提出现了变化。
第一个关键假设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诚然,工业化之后——尤其得益于建国后的农村水利建设以及化肥生产线的投产——土地单位产值有了极大的飞跃,华夏的人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亿量级(在古代中国的极限,清末人口曾经达到过三亿以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人口陷阱。在出现持续可控的新的能源——如可控核聚变——之前,人口陷阱的隐患将始终存在。当然,在全球粮食体系逐步一体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陷阱尽可能的推迟——这也是朝廷事实上在做的,东南亚越南、泰国两个粮仓的存在,是中国推进城市化的有力支持。但是,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出现粮食危机的现象,尤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一旦粮食作物的利润低于经济作物,市场会自觉的将资源向经济作物倾斜——现代版的“羊吃人”并不是不可能发生。
第二个假设是周期开始都始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迁和信息(知识)传播途径的发展。从这一点看,无疑我们所处的时代吻合这一假设。工业中国带来的生产力的飞跃远非此前农业时代的耕作工具、耕作工艺进步所能比拟的。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商周之际的耕作革命可与之比拟。另一方面,在信息(知识)传递上,网络时代带来的变革也是前人所无法想象的。电子邮件与传统邮件相比,成本近乎于零且具有速度上的优势。而在知识层面,正版的网络课堂教育,盛行于网络的盗版书/音像下载,借助IM工具得以实现的跨区域小群体,无不表明我们处于知识成本空前降低的时代。
第三个假设是华夏世界的相对封闭性。对于这一假设,现在的国际环境呈现出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国际贸易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交通体系的发展,表明华夏世界已经不再是古代中国时期那样相对封闭,只需要考虑北方马背上的敌人的时代;但是另一方面,华夏世界的封闭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地理上,更重要的是外在力量能否干预华夏世界的自有逻辑。从这个角度说,现代世界似乎并不具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华夏逻辑的可能。在中国最为衰微的近现代,无论是瓦德西元帅率领的八国联军,还是来自东洋岛国的士兵,都没能打破华夏世界的逻辑。而在当下,最有实力的、也是唯一有可能干预中国事务并取得成功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苏联早在1991年就已经解体,他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又经历了自由化时期漫长的衰退,从超级大国退步为区域性军事大国;同时受限于远东人口劣势,对中国的影响远不如前;而美国,以借助空军、海军实现全球霸权为基础,美军的陆军力量是否具有在中国本土战胜解放军的实力尚存疑问,而美国在建构“巧实力”的基础上,对于直接干预尤其是对大国的直接干预慎之又慎,更不用说中美密切的贸易联系进一步降低了被干预的风险。如果这两个国家都无法对中国进行强有力的干扰,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发展轨迹受到外界直接干扰而改变路线的几率,仍然是很低的。
最后,这本书的价值不限于整个模型,理论背后的逻辑是可以自主推敲的,而理论以外,张岂之先生的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书单以加深理解。
面向未来,拥抱未来,enjoy it~
——————————————————————————————————————
明天更新一些面基的彩蛋~
彩蛋1:
关于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史书是中国的传统,从史记开始,后来的二十四史基本都是纪传体。第一印象上纪传体很不符合历史学直觉——失去了时间顺序的历史记载会不会给人带来时间错乱之感,从而影响对史实的观察和研究。
但是,纪传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记载史实,或者说中国历史上的史书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纯史学去的。我们的第一部正经的史书,是《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从一开始孔夫子就在著书里掺进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政治价值观。
而此后的史家们继承了这一点:
在史记里,司马迁把项羽写入了本纪,把陈涉写入了世家,为游侠作了列传,还写了货殖列传——熟悉史记体例的人自然会理解这背后的含义;
在三国志里,陈寿往往用矛盾的材料委婉的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把谁和谁列入同一传也是饱含深意的——比如贾诩,竟然和荀彧、荀攸同列一传。
而在自唐朝开始的官修史书,著史者虽然受到了限制,却仍然可以用隐晦的笔触透露秘密。
而另一方面,史书相比发生的史实,一定是冰山一角。这时候,取舍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为什么采用了这则史料而非那则,为什么在史书里记下这个人的名字却忽略掉那个人,这些不可能是随机的——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把几座楼那么多的史料浓缩成了一部书,这背后的取舍,自己捉摸吧。
总结一下:纪传体,是在前统计学时代,史家们的一种朴素的、经验的统计学史观——他用他选择的材料告诉你,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要把这种人写进史书。所谓“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并不是说妖孽出而国将亡,而是在国之将亡的氛围里,只有妖孽才能脱颖而出,从而被写入史书。
为什么房地产商不能拿低价的土地把房价降下来?
2015年的时候,有一个搞施工的老板想找我导师合作,研究房地产总承包模式,所谓总承包,就是开发商只和总承包商签合同,不需要分别和设计院、施工方签合同,总承包商整合设计和施工,其目的是让开发商省心,也让施工企业的利润更多。
当时他给我透露的一般的住宅项目施工成本大概是1500块一平,2000块就已经是高端项目的成本了。
就算你能力再强,再能精细管理,再能压缩成本,又如何呢?1500块给你压缩到1000块,每平米也就省500块而已啊。
这500块,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合作模式的最大想象空间。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916762/answer/6992340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南方周末报道的「北大女生疑因非处女遭男方精神虐待自杀」一事,存在哪些问题?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独一无二,和别人都不同的,轰轰烈烈的爱情。
大多数爱情都有甜蜜,安稳,也有争吵,遗憾,但贬损,威胁,控制,轻言生死,绝不是爱情的常态。
当一个人对你说出,给我生个孩子再去打掉,去做绝育手术给我拿回输卵管,你答应过我离开我就去死,这种话的时候,切记,这不是他在表达特殊浓烈的爱意,而是在证明他是个变态。
恋爱中不要失去常识,因为常识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常的爱情,什么是病态的爱情。如果一个人长期说出变态的话,那么只能证明他是个变态。
如果当局者迷,也可以求助朋友或者专业人士,及时确认变态。做人不能过于善良,确认变态之后,狠话,拉黑,朋友代喷,报警威胁,如果还分不掉就真的报警。
这世界没有分不掉的手。
远离变态。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0570348/answer/93340375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以翔事件中,袁弘、张雨绮等明星发声拒绝疲劳工作,演员这个职业有多辛苦?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8198278/answer/9164458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早在某爷税务风波爆发出来之前,舆论对于明星的高收入已经是非常不满了。而在某爷的事情爆出来之后,这种不满达到了高潮,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明星自然是要喊苦喊累的,因为这件事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过着普通幸福生活的普通民众会觉得:哦哦,明星虽然挣得多,但这种辛苦也确实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而明星呢,其实也很享受这种过程:我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我有美貌和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辛苦,我得到的一切是值得的。
但这些就是事情的真相吗?明星之所以能收入这么高,并不是因为他们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辛苦。要说辛苦,在真人秀里面跟拍的摄影师更辛苦,但他们的工资要远远低于明星们。
明星们获得高收入的核心在于,他们有能力也有机会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娱乐服务,而环卫工人,摄像师,以及美团小哥们不能。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众对对这种娱乐服务的需求是急剧上升的。
生产力的进步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虽然知乎上整天在喷996,但其实现在大多数人的劳动时间和父辈们比,是降低了很多的。最大的原因在于洗衣机,洗碗机和饿了吗的普及。
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巧合的是,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娱乐业有了无穷无尽的版面。
无限版面对娱乐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专业性高的节目(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丧失了性价比,而流水线工业化生产的真人秀节目成了资本的宠儿。
无限的版面使得生产者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抢占版面上,而高专业性的电影,电视剧,自然是不划算的。特别是电影,生产者投入了几百人,几千小时,和数亿的资本,换来2个小时的核心成果,只能抢占2个小时的版面。
而综艺真人秀不同,时间的投入是能被充分利用的,甚至1个小时的拍摄能剪出2个小时的成果。这对于抢占版面是极为有利的。
各个山头,包括浙江,湖南,江苏卫视等,都投入到这场抢版面的大战中。钱在这里已经不是关键资源了,所以他们可以花重金请明星,买版权,搭场地,组团队。竞争的核心,是投入产出比,也就是,如何用最少的拍摄时间,产出更多的综艺产品,以便迅速占领版面。
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综艺节目自然谈不上什么质量,而只有数量。明星也一定会感到被压榨,因为要数量和低质量的刺激。
无论干什么事,哪怕是拉屎,一直拉也很累。而当端到你面前的东西全是屎,你只能选择吃屎。
如何评价奇葩说第六季第四期反方三辩李诞的表现?
李诞是媚俗的顶尖高手。大多数国人,包括我,其实是对蒙娜丽莎这类艺术品的巨大溢价是理解不能的。
最常见的一句话是:“这东西有什么用。”
如果是上网多一些,关注财经新闻多一些的人,则会说:“这是洗钱的,人民的财富就是这么被稀释的。”
我们心中坚信的是实用主义。永恒和不朽的,是科学和不断进步的生产力。
哪怕听到再多的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海蒂拉玛演电影的例子,我们最多只能接受一下艺术的价值。
至于艺术品?还是呵呵吧。
国人的基本盘是什么?我读书的时候,看到《阿房宫赋》里面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我心里是暗自叫好的。想必不少人也肯定也是暗自叫好的。
艺术品好与坏我暂时不论,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肯定是坏的。可怜焦土?我看是可爱焦土!
而另一个基本盘则是,年轻人谁没吸过猫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换。如果你有能力,你会在1860年10月6日,杀死额尔金吗?他第二天就下令把圆明园烧了。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肯定也没疑问,肯定是刺杀额尔金啊。所以这里面的区别就仅仅在于民族主义吗?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045923/answer/8894298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北大清华等高校学子集中爆破网课诈骗传销群的行为?
骗子是要筛选受众的。
之前曝光的电信诈骗案件里,有冒充希特勒后人的,有冒充蒋介石后人的,还有冒充九难尼姑后人的。稍微有常识的人看一眼短信,就不可能再理会,最多晚饭的时候和朋友一起笑一下。
但假如有人理会了,回复了。那就说明这个人没有常识,智商堪忧,是骗子的好猎物。
这位同学也是如此,他在知乎引流靠的是一篇9000赞的回答:学霸怎么样才能成为学神。文章洋洋洒洒可能写了万字以上,但里面真正筛选受众的,在我看来,却是两个例子。一个植树问题,一个概率计算,如下所示: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882007/answer/8742077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以,他筛选的是什么人呢?
就是那些在小学的时候,植树问题怎么算也都算错,不知道首尾应该加还是不应该加,加一还是加二的人。植树问题,在这群人心中留下了心理阴影。
说实话,我教过这样的小孩,第一周去给他画图讲明白了。第二周过去,同样的题目,不过把距离加长了,就不会算了,然后又费了2个小时反复讲,模模糊糊算是明白了。第三周,又给他一个圆环植树问题,结果又崩溃了。
所以受众是存在的,而且可能还不少。
信息不对称应当被利用,而不是消除。
之后呢,他又用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概率计算为例子。整体说起来就是,如果一个人投篮命中率是0.9,那么他投6次,至少中一次的概率是多大?
这题,算是有点门槛,怎么说呢,我爸我妈两个50岁的知识分子,可能一时半会也都不会做。
但知乎是一个年轻人的社区啊,大家都还在学校,或者脱离学校没几年吧?真的有那么多人能对这种计算能产生共鸣?何况他也根本没讲清楚这个概率的意义。
在网上上分享学习方法的人也不少,依靠这两个煞有介事的数学计算例子,收获9000多个赞的,也算是个中翘楚了。
用郭德纲的话说:985的同学们,如果有一个人声称自己是学神,分享学习方法,然后问你,你知道植树问题吗和投篮命中率问题吗?
那么,你拿正眼瞧他一眼,你就输了。
不过,这事儿也说明,对于中国的网络人口,植树问题和投篮命中率问题,真不见得是简单问题。
信息不对称应当被利用,而不是消除。
『公司哪有什么责任感可言,千万不要拿公司当家,日夜都耗在那傻干,为了晋升涨那么一点工资而努力。
从生存 …
UGPee 发表于 2019-12-31 08:08』
我跟你的看法刚好相反,事实上,我见过的事业上特别成功的人,可能其他特性都不太一样,但都有一个基本特点:都是把公司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干,也就是所谓的积极主动性,这个是非常有共性的一个特点。
抛开自己创业不说,你知道一个员工,想要发展自己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吗?就是在工作中。
(1)因为在工作中,如果你可以承担一些重要的职责,事实上是公司花了很多钱和风险的。你承担的这些工作,可能导致公司赚钱,可能导致公司赔钱,但这里面产生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完全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这等于花钱给你上了一个最贵的培训班,让你涨经验。这种经验可能比EMBA还要宝贵太多了。EMBA能实际给你一个几百万上千万的项目让你玩吗?
(2)你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你的资本,在一个不错的公司做好一个项目,这可以让你在职场上非常值钱。
(3)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客户关系,都是你最宝贵的人脉资源。我见过所有事业成功的人,基本上在某个发展的关键点上,都有贵人相助。贵人是怎么来的?那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除了有干爹之外,就是你过去的同事,上下级,客户,见识过你是怎么干活的,见识过你的人品、执行力和能力,所以愿意在关键时刻帮你。天天阴阳怪气,随时骑驴找马,这样的人,你帮他干嘛?说不定你刚刚花资源帮助了他,你就是他那头“驴”了
很多人会问,那我做不到关键岗位,我干的都是垃圾活。那我觉得,任何毕业生刚刚毕业参加工作,基本上都是干垃圾活,这很正常。你如果工作3年以上了,还在干垃圾活,你不要抱怨公司和社会,你多想想你自己的问题。你现在的态度,你的投入,你的努力,决定了你未来三年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公司,有没有更好的上升通道,是不是3年以后还是垃圾活,你混日子混了几年,天天就做梦天上掉下个关键岗位给你,你这不是在逗我。
我们国家现在还是个阶级有流动性的国家,已经高速发展了20年,这是很难得的。我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未看到任何一个工作特别积极主动的人,越混越差的。基本上和一个人工作一个月,他/她三年后大概是什么样子,就能猜出来了,八九不离十
如何看待田朴珺的「贵族论」?
田小姐这句话没错,的确,三代才能培养出所谓的贵族。
但是不是贵族又似乎和学礼仪无关。
朱元璋打下江山,他孙子就成了贵族,即使被叔叔打得遍地找牙,很可能沦落到出家为僧,也还是贵族。
李世民逼父,杀兄,夺嫂,犯了诸多人伦大忌,毫无礼仪可言,可谁又敢说李世民不是贵族?
贵族看的是血统,是实力,而不是礼仪。
不过,礼仪学好了也不是没好处。
大明朝廷有个机构叫司礼监,听这个名字,也就知道,这里面的人肯定都是全国最资深的礼仪专家。
大家耳熟能详的,黄锦,陈洪,冯保,魏忠贤,曹化淳等,也都是通过礼仪的学习,来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九千岁”的位置,回报也是颇丰的。
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上述这些礼仪专家吧,都没后代,也就是说学到了最高深的礼仪知识,也换来了荣华富贵,却不能通过后代的延续成为贵族,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7510965/answer/8416214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瑞典环保小将 Greta Thunberg?
作者:踏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1415289/answer/84082280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气候变化这个话题在科学研究领域,我个人觉得可以分成4类问题,分别是事实(fact)、成因(attribution)、影响(consequence)和措施(mitigation)。
在这四个问题上,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有比较一致的认识的,即气候变化是事实,这一情况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人类应该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而让气候变化成为一个西方的核心政治议题的原因,则在于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两个“公平”,“代际公平“和“区域公平“。
所谓代际公平,指的是当前的人类,理应为后代提供一个和现在差不多舒适的自然环境。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模拟结果,如果温室气体依然按照现在的趋势进行排放,那么这一公平显然是不能实现的。代际公平的维护者强调的是当前人类的责任,特别是政策制定者的责任,而否定者则会强调“模拟不是真正的科学”,儿孙自有儿孙福,未来自然会有相应的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的区域公平,大家就更了解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人类并不关注气候变化的时期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并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可以说当前的人为气候变化(Anthropogenicclimate change)大多归因于发达国家。但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发展经济,也必须增加排放,这就导致了环保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桑伯格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她出生在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北欧,所以她很难看到区域公平。而广大网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网友看到的更多的是区域公平:我们没过过发达国家那样的奢靡的日子,也想过一过。所以我们难免目光短浅些,不甚在意代际公平。这两种想法都是人之常情。
那么,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就是让有钱的发达国家尽可能去承担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本。这听起来挺荒谬的,但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确资助了很多应对全球变暖的研究项目,比如维基百科的地理工程学(geoengineering,我个人认为翻译成地球工程更好)词条,提到的:
这次的中国行,Ray密集的参加各类公开和私人活动,并在不同的场合分享自己的人生观和投资判断。在新浪微博的微访谈中,被问及“如何避免失败“,他回答道,” Whatever I get, even if I get knocked out of the game, I don’t think will be a bigger failure than not trying my best.“(无论我得到什么,即使被淘汰出局,我仍然认为,不拼尽全力才是最大的失败。)。
为什么英国打赢了一战和二战,可是国际地位却一直在下降?
因为提问者只会提问题,而没有掌握基本的常识:
1、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截止到一战结束,已经超过英德总和。
30年代前后经济危机,美国资本为了赚钱,又大规模输出产能给苏联,到39年,苏联又明显超过英国成为第二大工业体。
2、二战后,民族复兴运动催生大批新兴国家诞生,前英国殖民地大规模独立,导致英国再也没有了直接吸血的通道,直接导致其与美苏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冷战胜利后,欧洲一批老牌资本主义高兴过头,自觉主动开始玩去产能空心化,结果,不到20年,西意英法德都被中国超过去了。
作者:松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975114/answer/96062764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实的社会有多黑暗?
作者:一只小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244160/answer/9592372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个月和一个本市的富二相识,他对我挺有好感,然后约好一起吃饭。有次来了几个他的朋友,我就安静地听他们酒后闲聊,侃大山。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触,在我国,善良有良知的人,大概率成不了富人。(靠知识翻身的除外)他家还欠银行几千万,但一点都不耽误他花天酒地,夜场消费,改车,连改个排气都几万块。他家情况还好,只是周转不灵,所以他家工地的部分员工的工资都没给人家开。我问为什么不给开工资,他说“别人欠我们的也没到账呢”。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我看着窗外飘洒的雪花,瞬间就没心情再说话。以上对话让我想到一些靠体力吃饭的平民百姓,可能有的人等着拿钱过年,有的要给老人孩子买点好吃的和新衣服,或者有些自己想买的东西。应该都暂时实现不了了。我不是在假装高尚,因为自己就是个平民百姓,从小也接触过一些靠体力吃饭的人,那些人的全家老小真的就指望这点工资呢。因为懂得,所以才产生了共情。我没有办法去开口说什么,在人家那个阶层,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儿,我冒然开口,那就是不合时宜。偶像剧里的女主都那么演,然后会被男主大赞,“哇,果然和外面的妖艳贱货不一样”。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义正言辞地指责教训他们,一定会被当成脑子有病。所以希望不要有人来杠我“为什么不指正他们”。我没有那个资格,只有人家父母有资格。可人家父母也是这样的人,我能深说什么呢?他一边喝一边还在感叹,“现在都这么干,欠的越多越舒坦”。还讲起他的叔叔婶婶,都是老赖,夫妻俩欠了银行几个亿。我震惊道“那来要账的怎么办啊”,他说“一要钱就说没有”。打开天眼查,把他叔叔婶婶名字输入进去,让我看了看里面的记录。即使负债几亿,也不耽误他表弟刚提了个100多w的新车。那一刻我是难过的,因为我妈对我所有的教育,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一样。我一直相信“人无信则不立”,从小就看我妈在借钱时,主动给对方打借条,说哪天还就哪天还,一天都不会差。我们一直勤勤恳恳且有信用地活在世间,再辛苦都不会想过赖账,并且一直以此为荣。可是,为什么这样没有信用的人反而比我们过得好上百倍千倍?在妈妈的教育之下,我甚至连借钱都很少。没钱时在家窝着,从没想过以“借钱然后赖账”的形式将他人钱财据为己有。最后一次向朋友借钱还是前年双十一,不到24小时我就火速还钱。朋友很惊讶说不用着急。我说“还上心安”。虽说会一直贯彻下去,到底还是意难平。
春运火车票为什么不涨价,一涨价,所有问题不都解决了?
现在知道为什么一些城市规划总是翻车了吧。资源供给不足造成了问题,正常人都是认为应该扩大供给。但题主和某些人认为应该消灭需求。既不让打工仔过年回家,又不让他们买得起北上广深的房子,国家还不允许私搭乱建的贫民窟出现,北上广深房租又不便宜全家搬来不现实,题主跟中国人有仇?中国人不配回家探亲?
作者:陈风暴烈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136847/answer/9607196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