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学院创始人 何彬生教授

岳麓山下,湘江之滨,沿雷锋大道北行9公里,跃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典雅、恢弘的建筑群,这便是长沙医学院的主校区。仅仅数年前,这里还曾是一片低矮起伏、荒草凄凄的丘陵,弹指间一座崭新而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就崛起在丘壑间,吸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余名莘莘学子。目前,长沙医学院分长沙、衡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达1260亩,建筑面积63.6万平方米,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过亿元,中外文纸质图书117.35万册,电子图书40.5万册,拥用临床医学等15个系部、15个本科专业,专、兼职教师1100多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383人。拥有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1所、实习医院101所,堪称全国民办医学院校的“巨舰”。这所学院的创办者和法人代表就是全国优秀教师、省人民政府三次记一等功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著名教育家何彬生教授。

此文全文转载自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官方网站。

追溯长沙医学院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何彬生同志志在千秋办教育,殚精竭虑为民生的一个个闪光的足迹。

何彬生祖籍湖南衡阳,多数亲人解放前就去了香港和台湾,他自小随父母下放到黑龙江农场生活。1978年,何彬生从东北师大毕业后,回到了原籍衡阳,在一个乡政府做企业管理工作。工作中,耳闻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景象,让他深感痛心。他看到有个乡村医生居然把被水浸得发黄的棉花秆作黄芪,说是补药,切成片做药方开给农民。还有一次他送生病的母亲去打针,卫生所的医生把别人刚刚用过的针头在温水里稍微泡一下,就算是消毒。

这一切,让何彬生深感到,农村医疗确实太落后了!他不止一次为自己当初没选择学医而遗憾。但转念一想,如果真的选择学医,一个人又能解除多少人的病痛呢?那时何彬生就萌生了一个愿望,以后有钱了一定要办所医学院校,为农村培养医生,济世救人,惠泽乡民。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89年,他从深圳揣着自己攒下的钱和海外亲戚的资助款返乡,开始筹办湘南卫生职业学校。3年后,终于在衡阳西郊征地90多亩,成为全国第一家征地建校的民办学校。由于办学规范、教学质量好,1996年省政府批准在湘南卫生职业学校基础上成立“湘南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正式纳入国家计划招生,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医学普通中专学校。1999年,学校又通过教育部评审,升格为全国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7月,面貌一新的“湘南医专”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正式提出申办本科层次的长沙医学院;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该校的申请,并致函国家教育部。当年,通过了教育部严格的高标准评估。2005年3月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组建为本科层次的长沙医学院。5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专程视察了长沙医学院并为学院揭牌,韩启德和省委领导勉励广大师生员工一定要再接再厉,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基层农村培养更多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就是这一天的晚上,何彬生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一定要办好这所医学院,为农村、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全科型医疗卫生技术人才,这是我的毕生追求。”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何彬生在全面了解全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比较了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深入考察了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对医药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发展趋势。在调查中他发现,造成农民和城市社区“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和城市社区最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特别是全科医学方面的人才。但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将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偏向“高、精、专”,忽视了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的需求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用不上,就是不能扎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以致造成地方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和农村与城市社区找不到高素质的医生互相脱节的现象。作为本科医学院校,必须把加强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改革和高素质综合型应用型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中心课题,致力于加强当地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此,学院将对医学生开展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进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改变过去把医学实习基地重点放在城市大医院的状况,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加强全科医学实践基地建设。同时针对医学毕业生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采用毕业生与社区医疗机构无缝对接与农村现有医师轮流进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造就一支为城市社区和农民看好病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医疗卫生队伍。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他深入教学第一线,与各院系共同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

在何彬生的带领下,学校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五个转变”,即:教学体系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教学管理从“教育+管理”向“教育+管理+服务+育人+发展+维权”的人性化个性化转变。教学资源建设由分散单一型向数字化、立体化、集成化、网络化、共享型转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由“面向城市和大中医院”向面向基层、社区,融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具备从事医疗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从事医疗及预防等方面工作所需的人文生活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具有全科医学素质的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型人才转变。

为了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基层特色,何彬生带领全院师生把面向县级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作为落脚点,在学好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求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全科医学理念,强化六位一体职能”的原则,力求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培养具有全科医学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使学生热爱基层卫生工作,扎根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同时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对全科医师和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增设全科医学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与乡镇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站建立联系,订单式培养其所需要的毕业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由于何彬生始终执着坚持培养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办学宗旨,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基层输送了6万余名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医学高级人才。据学校跟踪调查统计:历届毕业生中,先后已有159位同学担任县级医院正副院长,1570位同学担任乡镇医院、城镇社区医院院长。他们用智慧、热情和汗水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学校由此赢得了社会的良好信誉,2006年,我校荣选为“全国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二十强”、获“中国十佳诚信民办高校”称号。2008年,在中国网大颁布的2008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校在全国民办本科高校中居第1位。

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4%,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5%,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7%,学院多次被评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何彬生同志形成了自己的坚定信念,民办高校同样姓党,一切听从党的指挥。民办高校同样姓“公”,必须十分注意民办高校的公益性,民办高校姓民,就是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何彬生爱校胜过爱自己,学校就是他的全部,他把一颗赤诚的心完全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2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勤俭建校,勤俭持家,以身作则,厉行节约。他深知:节约就是效益。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分钱,将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他说:“服务社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办学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学院的一切财产都是国家的,我的家就在这里。” 为了让每一个铜板都花在学校建设上,何彬生舍不得买一身好衣服,平素总是吃在食堂,省吃俭用,为的是积累资金举办医学教育;2001年,学校主体自衡阳搬迁长沙,他与施工人员吃住在一起,对每一块红砖、每一吨钢筋都要货比多家,力争以最低的市场价格买到最好最实惠的产品,以最少的开支办最多最好的事,为的是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开支,发展医学教育。20余年来,董事长何彬生把办学节余资金、社会筹集资金、赞助资金等全部用于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日常教学,确保教学日常维持费、教学仪器购买与维修费等足额满足教学需求。2010年,董事长何彬生明确提出把建设节约型学校写入《长沙医学院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并作为学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长沙医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占了多数。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开辟绿色通道,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奖学、助学专项经费,对特困生实行学费减免,寒暑假为留校特困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等。建校之初,何彬生便设立了扶贫助学金,并先后减免了100多名贫困生的学杂费。
来自黑龙江农村的孙丽丽永远都不会忘记,家庭十分困难的她,到学校报到后身上仅剩121元钱,她本人打算等家里寄来路费就退学,也当作了却一桩心愿。到学校后,教师们当天便将她的全部入学手续办好了,对她的生活也作了妥善安排。她动情对老师说:“何董事长曾在开学典礼上说过,不会让任何一个前来求学的学生因贫困问题而失学。现在,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现在我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发奋学习。”

2006年,全院教师捐款建立了长沙医学院“爱心基金会”,为贫困学生和遭致突发事故的学生提供资助。2004年湖南洪涝灾害,学院对当年入学的2004级贫困学生免收学费1858万元,缓收学费1357万多元,2005年又对2005级贫困新生免收、缓收学费214万元。

汶川地震中,他领导全院师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捐款总额为143.3586万元(其中包括现金捐赠为115.6230万元;物资捐赠104351件,价值总额为277356元),共献血108000CC。在院团委创办的“爱心帮扶中心”,他担任中心组组长。对家庭受到灾害的同学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特殊陪护。在做好安抚工作的同时,发动全院师生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共计738500元。青海玉树地震学校师生积极捐钱、捐物300多万元。
这几年每年高考前夕,何彬生就主持董事会、院务会出台对灾区学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关爱计划,在学习、生活、心理辅导、就业等各方面提供保障,让灾区学生能顺利入学并享受关爱。根据湖南省物价局、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有关通知,免除或减免了四川等四十个受灾市(县)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灾区学生入学时,他为他们开设“绿色通道”,提供一等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并适当提高勤工助学标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费用。入学后,他发动全体师生关爱灾区学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为灾区学生提供长期的心理辅导,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情况。

在社会力量办学中,何彬生有着很好的口碑,他坚持以自身绵薄之力回报三湘、造福一方。长沙医学院,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爱的力量,感受到的是亲情的力量。人们都清楚地记得,是他,为社会数千名青年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政支出;是他,先后为社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并全部为他们办理了养老、医疗保险,解除了其后顾之忧;是他,努力使09、10、11年三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5%;是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投资4亿元建成了拥有6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一所,并准备继续投入资金20亿元,再建设各1000张床位的综合性三级医院2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他,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仅2004年就给遭受洪灾的贫困学生免交学费1858万元、2005年给贫困学生免交学费214万元;是他,捐资在桂东县新建一所儿童公园;是他,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连续几年向省教育基金会每年捐赠30万元,2008年向家乡捐资修建11公里和13公里乡村公路各一条。

这一件件、一桩桩的好人好事,和他创办的长沙医学院的高楼,在高楼里执教的大师一起,在他人生的道路上,写上了一个个鲜丽动人的“爱”字。大楼、大师、大爱,谱写着何彬生同志的办学的瑰丽生涯。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何彬生仍然以当初办学时一样的饱满热情和旺盛精力投入每一天的工作。真可谓不待扬鞭自奋蹄。何彬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经过20年的艰苦实践,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他的成就虽是沧海一粟,却开启了民办医学教育的序幕,奠定着民办教育稳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向世界精彩地描绘出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民办医学教育发展路线。(执笔人:曾昭伟)